文章内容
“南茶北引”60多年后,西海岸首个国字号茶树品种移栽建园,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

你好,我叫“北茶36”,生在西海岸

□本报记者 王雪

我是一棵茶树,名字叫做“北茶36”,虽然不算响亮,但我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西海岸的“茶树骄傲”。2019年10月,我成为西海岸新区“南茶北引”60多年后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品种;2020年3月起,国字号的我正式移栽建园,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家——海青镇的北茶科技园,并在4月14日完成了最后一批“入驻”,进入了产业化生产阶段。

4月14日早晨7点多,就看到培育我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茶学科负责人张续周早早来到了园中,与工作人员一起进行我的移栽收尾工作。

我的新家占地近6000平方米,共3个种植区。“按照最佳种植标准,三个片区共适合栽种3万多株茶苗,现下再栽大约6000株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移栽工作,今天就能全部干完。”张续周一边拿起耙平整田垄,一边对来探访我的记者说道。

“深坑浅栽,苗子栽好以后注意要再提一下。”“苗距有点近,间隔40公分最好。”园区内照顾我和其他兄弟姐妹的,都是有着几十年种茶经验的老茶农,但张续周还是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种植技术培训。“专业化的种植和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凸显品种优势。”张续周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很快,我的其他姊妹们也被移栽过来,茶农们照例展开黑膜,把它们遮盖起来。“地膜蓄水保墒,能够让茶株尽快缓苗。”我们是张续周研发的第一个新品种,仿佛孩子般被呵护着。

作为良种培育,需要系统育种单株选育,通过无性扦插繁殖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因此找到优良的单株材料是培育我的关键。

从1998年起,北到烟台、威海,南到日照、临沂,在上万份单株进行观察、比较、排除,选出各项性能最佳单株之后取其交集,才最终培育出现在的我。

扦插繁殖,挂牌观察、筛选育种……20多年来,我从张续周自家阳台开始被培育,也在他父亲的菜园中被试种,最终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南茶北引’60多年,西海岸的茶种植也有了60多年的产业基础,但这期间我们当地的茶品种却如同大杂烩。”每每谈起培育我的初衷,张续周总是感叹,西海岸茶树品种多从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茶区引进,种性混杂,茶叶品质难以提升。1998年到2020年,23年艰辛培育,我诞生了,不仅在品质上保留了传统茶树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而且发芽早、可提前上市,产量也比传统茶树增加30%以上,更加适合产业化生产。

不仅有着先天的产业化优势,在采摘上,早就胸有成竹的张续周把我打造得更有“能耐”。

目前西海岸本地种植的茶树属群体茶树,不论茶株高矮还是出芽时间都不一致,想要机械化采茶无从谈起,采茶成本高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采用无性扦插繁殖,我们每棵茶株基因完全统一,所有茶株在生长过程中会保持高矮一致,发芽时间一致,为后期机械化采茶提供了更多可能。

更让我高兴的是,现在我还有了新姐妹——刚完成登记的“东方紫婵”。她就更不一样啦,茶如其名,等到了采茶季,绿色的茶树上会长出紫红色的芽,单调的茶园会变成彩色世界!届时西海岸的茶园将更具观赏性,差异化的茶品种能够为本地茶产业增添新动能。

晚上7点,我的首次移栽建园工作全部完成,要憋足劲儿开始生长啦。希望从我开始,未来的西海岸会有更多新茶种,我们一起推动本土茶产业的大发展。

■新闻延伸

本地茶产销两旺 种植日趋规模化

□本报记者 王雪

茶叶产业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近两年在西海岸“瑯琊榜”品牌创建中,“瑯琊海青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受到高度重视,在本地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本地生产的茶叶销量逐年增加,茶农以及经销商的收入较往常年有所增加,产销呈现两旺势头。

据区农业农村局果茶花卉技术指导站负责人高志绪介绍,目前,西海岸新区茶园总面积达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近6万亩,年产干茶3000吨左右,总产值近5亿元。优质茶叶基地日趋规模化,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其中,青岛海青茶业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已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随着茶业种植的规模化发展,西海岸茶叶加工实现了由手工炒茶向机械炒茶的转变,产品类型由早期的炒青、烘青等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转变。”高志绪表示,目前全区茶叶加工企业达200余家,加工机械约3000台(套),年生产能力约达3000吨,带动全区2.6万户茶叶种植户从事茶叶种植和生产,海青镇作为西海岸最大的茶叶产业镇,种植面积占全区的一半以上,加工企业上百家。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