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很多讨论。灾疫无情,人间有爱。无论持何种观点,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
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却几乎是其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报道,不意味着、也几乎不可能就是鼓励和倡导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与爱,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耄耋老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对疫情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这种捐赠本身的精神价值。
但话说回来,感动是一回事,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赠而影响生活,却是不容忽视的真问题。有学者将慈善和捐赠概括为“三次分配”,即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成的资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三次分配”的真正意义,在于进一步缩小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倘若在我们的慈善捐赠系统中,有大量案例属于困难群众帮助困难群众,就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原初轨道,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假如捐赠人因捐赠而陷入困顿,那么最终还是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来兜底。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地拦下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筋骨,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
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发挥最大能量的位置和方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