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规范门头牌匾 擦亮老城“门面”

西海岸实施西部老城区门头牌匾改造提升大会战,累计改造2万余块

□本报记者 李涛 本报通讯员 管清敏

“经常在这几条路上跑,总会不自觉地看路旁的门头牌匾,过去比较普通,什么样的都有,现在全部统一了风格,既整齐又好看,感觉整体形象特别好。”近日,记者乘出租车行驶在西海岸新区双珠路,出租车司机师傅陈长青对西部老城区的门头牌匾改造赞叹连连。除了道路两侧整齐划一的门头牌匾,记者还发现,商铺所属的楼体也粉刷修缮一新,市容市貌更显整洁、优美、文明。

一匾一特色 一街一风景

青岛西海岸新区自2019年11月起,开始全面实施西部老城区门头牌匾改造提升大会战,对双珠路、月亮湾路等38个街区标段同步提升,共涉及2068栋楼体、面积413.6万平方米,累计改造门头牌匾2万余块,让老百姓在共治共享中幸福感满满。

“干净的墙面、整洁的门头牌匾,统一的空调架让我们的商铺变得更漂亮了。”双珠路上一家经营家电的商铺店主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为避免门头牌匾改造提升中“一刀切”,避免改造提升后“一张脸”,西海岸新区围绕“一匾一特色、一街一风景”,以“规范+特色”为标准,敞开大门听民意、深入现场做文章,在充分尊重业主创造精神的基础上现场实施设计。

体现城市风貌 厚植文化底蕴

“在门头牌匾改造提升之初,我们就制作了《城管领域执法工作(市容、广告)商户须知》指导服务手册,以属地执法中队为主力,向临街改造业户发放、讲解户外广告设置标准和城市容貌标准,告知户外广告网上审批的‘秒批’流程,鼓励和帮助各业户依法依规对门头牌匾网上登记,确保其设置和使用的合法性。”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服务引导,西部老城区门头牌匾改造提升工作中2万余块门头牌匾全部零阻力拆除。

门头牌匾是商户的“门面”,更是城市特征和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城市风景,体现一种文化、一种风貌。2万余块门头牌匾拆除以后,将何去何从?

在西部老城区门头牌匾改造提升中,西海岸新区还充分释放文化积淀在提升城市气质中的特有作用,将门头牌匾提升与立面提升深度结合、把历史传承和现代元素有机拼接,结合特定区域历史沿革精准改造,实施了与灵山卫“卫城文化”、珠海“牌坊街文化”相得益彰的“仿古改造”和“牌楼式改造”,厚植本土文化底蕴,达到了提升城市“颜值”事半功倍的改造效果。

强化事前指导 推进长效管理

西部老城区门头牌匾的焕然一新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长效管理机制,改造后的效果也难以长期保持。门头牌匾改造,还要注重过好“管理关”。

“当下,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民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这点看,这次门头牌匾改造提升行动,不能搞‘一阵风’,应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要着眼于长远,认真贯彻相关城市管理制度,着眼长效“除”隐患,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门头牌匾管理新局面。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教训,区综合执法局运用靶向思维,直面西部老城区门头牌匾改造提升暴露问题,着眼长效倒逼机制跟进,避免出现“提升-反弹-再提升”的现象。

该局强化事前指导制度,从门头牌匾设立之初就利用移动短信提醒等方式指导门头牌匾设置样式、标准、材质等,截至目前,已短信提醒告知新建网点商户1500余家;建立门头牌匾指导员内部资质认定和退出机制,加强执法中队负责人、门头牌匾指导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定期业务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从事门头牌匾设置指导工作,源头把控门头牌匾指导的权威性;启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对去年以来申请备案的门头牌匾随机复查,依法查处未按指导意见设置门头牌匾的业户,并探索纳入失信联合惩戒,目前已完成抽查200余处。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