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落实力”是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标志

  □ 刘在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抓落实能力”作为“七大能力”建设的落脚点,直指干部“落实力”这一要害问题。实践表明,衡量一个干部“抓落实能力”强不强,就看干部“落实力”够不够。因此,“落实力”既是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组织衡量干部的基本标准。
  所谓落实力,就是干部贯彻党的大政方针、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解决人民群众诉求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干部“落实力”,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关系到能否真正做到“办好百姓身边事、为民服务解难题”,关系到能否“早于群众发现问题、先于投诉化解矛盾”。比如2020年突发疫情,就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一场“大考”。这场大考,考的是我们党的强大领导能力,考的是国家的巨大制度优势。归根到底,考的是干部“落实力”。
  提升干部“落实力”的着力点,就在于切实增强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和转变工作方法”的意识自觉。
  转变思维方式至关重要。思维方式是否对路,对工作落实力有直接影响。传统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以干部自我为中心”推进工作落实,难以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则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工作落实,能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所谓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可知民意、察民情,唤醒领导干部的责任之心、干事之心,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具体来说,换位思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领导与下属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对领导换位思考,就能站在更高角度理解领导决策的重要意义,明白工作下一步如何推进;对下属换位思考,就能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帮助下属更快成长成才。这样一来,领导与下属就会在工作中达成同频共振、协力同心。另一方面,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换位思考。要善于站在群众的位置想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很多问题并不是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解决的问题。只要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变工作方法不可忽视。工作方法是否对头,直接决定工作成效。有些干部在工作方面仅满足于开开会、讲讲话、作作部署、论功行赏等。而新时代要求的工作方法是体验式工作法。体验式工作法,应该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程序。第一步,绝不能“隔岸观火”。干部要乐于深入基层体察实情,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第一手”信息,以便于快速决策、科学部署。第二步,绝不能“粗枝大叶”。干部要善于周到细致地部署工作,讲清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必要程序、应急预案和注意事项。第三步,绝不能“不了了之”。干部要注意对部署的工作督查到位,防止下属应付公事或者办事不力。
  实践表明,体验式工作法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即时化解矛盾。比如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区党员干部不惧风险、逆行而上,深入街道、社区甚至每一个家庭了解情况,全身心投入一线,取得了疫情防控的主动权,维护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大局。如果我们的干部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仅仅满足于听汇报决策、靠经验推进、凭运气成就,不仅难以推进新区的跨越式发展,甚至会给新区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新区的美好未来和光明前景,每一名干部都要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落实力”,进而以良好的工作效能助推新区事业蓬勃发展。(作者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教研部主任、高级讲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