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藏马力量:在炮火中铸就英雄丰碑(一)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山东半岛南部,曾经有过一个县级的行政区域——藏马县。藏马县以其境内的藏马山而得名,县治所在地是今天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南部重镇泊里。解放战争时期,藏马人民先后参加了孟良崮、莱芜、南麻、潍坊、淮海、渡江等十几个大战役的作战和支前工作,出色完成了多项艰巨任务,涌现出了大批充满时代特色的优秀个人和群体,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藏马县的历史沿革
  藏马县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建制的诸城第五区。
  1944年7月,我山东军区发起讨伐伪滨海警备军李永平部的“讨李战役”。战役胜利后的1944年8月,中共滨北地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诸胶边地区组建两个县,以原南部诸城五区为主建立藏马县,治所地为泊里,同时建立藏马县工委,张雨首任县工委书记,于云光首任县长。
  1944年10月,在粉碎日伪军夏季报复性“扫荡”后,主力部队由诸胶边地区转移到外线作战。为适应形势需要,中共滨北地委经上级同意,决定将诸胶边县和藏马县合并为诸胶县。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滨北地委为加强新解放区的领导和建设,决定撤销诸胶县,在南部地区恢复藏马县建制。由于八路军主力转移外线作战,泊里被敌伪军占领,恢复的藏马县委、县政府设在丁家大村(今大村镇驻地)。因藏马县在1944年建立后两个月就被合并,又在十个月后恢复,中共藏马县委和政府的工作是从此时才正常开展的。1945年底我军发动的“泊里战役”取得胜利后,县驻地由大村迁至泊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藏马县隶属山东省滨北地区,地域主要包括琅琊、泊里、张家楼、大场、海青、理务关、藏南、大村和诸城市桃林、桃园、石门,五莲县街头、潮河、户部、洪凝等地。
  1956年3月,山东省进行了全面的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藏马县。原藏马县大部区域并入胶南县,少部划给五莲、诸城,藏马县领导机关与胶南县领导机关合并。
  至此,藏马作为一个县级建制,走过了11年又7个月的历程。除去1944年10月至1945年7月并入诸胶县的10个月,一共存在了不到11年的时间。
  “陈毅子弟兵团”
  1947年3月,为了对付国民党对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和滨北支前司令部命令藏马县快速组织一个支前子弟兵团。藏马县只用了3天时间,就从8000多名踊跃报名的青年民兵中精选出953人,组建了一支既能随军参加战斗,又能抢救运送伤病员的精干子弟兵团。藏马县子弟兵团在执行支前任务的101天中,曾先后进军胶东、鲁中、鲁西、鲁南、渤海等战场,参加过宁阳战役,担负过官庄抢运、乔店抢救、泰西转运等数次艰巨任务。他们在炮火纷飞的阵地上,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用自己的衣物给伤员换取食物,用自己的身体抵挡敌机的扫射,宁愿自己负伤、牺牲,也不让伤病员再次负伤。
  藏马子弟兵团为华东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立下了功劳。全团有19人立一等功,100人立二等功,576人立三等功,187人立小功,并获得了相应等级的银质红星奖章。1947年6月,华东军区特授予该团“陈毅子弟兵团”光荣称号,给全团记大功一次,奖给大批枪支和弹药,并赠送“陈毅子弟兵团”大红旗一面,该旗现存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山东军区颁发“八一”奖旗一面,广州部队伤员赠“支前模范”红旗一面,滨北支前司令部颁发“滨北支前榜样”锦旗一面。还有各级党政军机关及被救护伤病员、驻地群众分别颁赠的奖旗、锦旗13面,山东省人民政府、省支前委员会、省人民武装部联合发布嘉奖令,《大众日报》连续发表消息和文章宣传该团功绩。(未完待续,宣教文卫中心供稿)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