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秉正义守初心 显担当铸检魂 

——记区检察院派驻泊里检察室主任、第一检察部一级检察官潘伟

  □本报记者 李宛遥 本报通讯员 于红燕
  
  自2008年6月份从检以来,他一直奋战在办案一线,促成刑事和解并作出不起诉处理30余起;认真审查、严格把关,追诉漏罪漏犯20余人次,改变公安定性13件;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既打击犯罪又保护无辜,先后监督立案、纠正违法40余件,所办案件准确率达100%。因工作成绩突出,他曾先后获评山东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山东省十佳公诉人、青岛市检察业务尖子、青岛市十佳公诉人等荣誉称号。他就是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检察院派驻泊里检察室主任、第一检察部一级检察官潘伟。

  扎根基层 甘守平凡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潘伟大多数时间面对的都是各种类型的“小微”案件,然而案件再小,对当事人来说也是“天大的”案件。他坚持“小案不小看,小案不简办,小案多用心”,在办案效率方面,最大限度让程序快进、让正义提速;在办案效果方面,坚持少捕慎诉慎押,综合考虑天理、国法、人情,全程做好释法、说理、和解,努力让每一起案件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最佳办案效果。
  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该案的嫌疑人和被害人是多年的老邻居,因房屋界限问题发生争执,一人将另一人打成轻伤。该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提起公诉完全没有问题,但被告人一方认罪却不认错,赌着一口气,宁愿被判刑也不愿意赔偿被害人;被害人则是宁愿不要赔偿也要让被告人蹲牢房。
  “如果案件一诉了之,必然会加剧双方的矛盾。”为了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潘伟对双方分别开展释法说理工作,并邀请镇村两级代表共同为两家划清房屋界限,之后和双方家庭反复释法说理,情理法相结合,给双方及家属做思想工作。最终,成功促成双方达成刑事和解,对案件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处理。
  
  敢于担当 勇挑重任
  作为一名检察官,要不惧困难、敢于亮剑,面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挑战时,能啃得下硬骨头、挑得起千金担。
  2010年6月份,潘伟承办了原胶南市检察院第一起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23名犯罪嫌疑人,数十起犯罪事实,几十本卷宗,对于从检仅仅两年的潘伟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案件受理后,潘伟开启了“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几十本案卷,反复翻阅、认真审查,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因为是第一起涉黑案件,没有类似案件参照,也没有前辈点拨指教,为了不漏掉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不用错每一个法条,潘伟多次往返公安机关和看守所,查阅了一本又一本的参考资料,先后向公安机关提出补充侦查建议三十余项,形成了三十余万字的审查报告和一万余字的起诉书。
  案件起诉后,为了确保庭审效果,潘伟对被告人和辩护人可能提出的辩点进行了全面预测,制作了充分详实的答辩提纲。庭审时面对23名被告人和21名辩护律师,潘伟结合事实和证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答辩和有力驳斥。最终,起诉书认定的事实全部被法院予以采纳,23名被告人均依法受到法律的严惩。

  服从安排 服务大局
  对于一名检察官来说,案件就是命令,服从就是天职,面对组织召唤必须义无反顾。然而,工作尽职与家庭尽责往往不能两全。2016年,潘伟被市检察院点名抽调参与304专案的办理,办案持续时间长,且前期要封闭办案,一旦参与就意味着要长时间舍弃对家人的照顾。
  半年多的时间,潘伟和其他专案组成员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了案件最终成功起诉和判决。304专案结束的第二年,潘伟又被中纪委抽调参与一省部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调查,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在北京办案,他再次将家庭抛给了当时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今年,在刚刚结束一起恶势力集团犯罪案持续十余天的庭审后,再次被市检察院抽调参与专案的办理。
  “面对妻子电话中的欲言又止,面对父母的日渐苍老,面对孩子的稚嫩童真,我也曾有过犹豫和彷徨,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一名人民检察官。”潘伟说,“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新时代检察官的无悔选择,“我们要把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头,为检察事业挥洒青春、勇往直前。”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