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建设人才强市,促进高质量发展

  □ 赵文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青岛建成人才强市的目标,充分彰显了人才队伍建设在青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青岛应在引才、育才、用才上着力突破,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形成“引进”合力
  刚柔并济引进人才
  人才引进是发展人才队伍的第一途径,人才强市需要形成综合性引才机制。
  要摸清人才需求,精准规划引才。结合青岛市经济发展需要和各领域行业部门人才需求,开展调查摸底,制定详细的《人才需求目录》,对高层次人才的种类、层次、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统计调查,包括有意向来我市工作的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往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统筹建立“人才储备库”,避免盲目引才,确保人才引进有明确计划,符合我市高质量发展需求。要开通绿色通道,创新引才方式。完善人才引进相关规定,对人才引进的范围、引进的程序和方式、人才入驻享受的待遇及政策、表彰奖励等环节进行明确规定,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引进工作运行机制。根据我市各领域、行业、部门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对急需紧缺人才、技术人才、艺术类人才、特殊教育人才开通“绿色通道”。要拓宽引才渠道,广泛吸纳人才。成立工作组深入各类院校开展校园招聘,招聘高校应届本科生及研究生,积极举办全市高校毕业生“人才引进双选会”,对接引进“一流大学”毕业生。围绕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需求,采取“项目+人才”“技术+人才”的发展模式,建立人才工作站、实习实践基地、创业人才团队,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完善“育才”平台
  促进人才素质全面提升
  招才引智不光要精准引才,还要在系统育才上下功夫。
  加强政策支持,育才有保障。对于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实际效果较好的政策措施,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全面推广,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有效作用。推行“政策+人才+产业”模式,协调农牧、扶贫、金融、工商等部门,对创新创业人才在创业贷款、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配套实行一站式服务,激发本土人才创业动力。保障培养资金,设立本土人才发展基金,用于现有人才培训教育、培养管理、科研项目扶持以及各类人才表彰激励,做到专项支付、专款专用。关注工作保障,完善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及时帮助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进一步开发“育才”平台功能,实行人才信息反馈、区域内共享人才需求预测、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开发人才共享平台效能,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跟进教育培训,形成常态机制。

  提高“用才”质量
  营造高质量人才发展生态
  发展是第一要务,用才是发挥人才作用的根本所在。
  从人才综合管理上来说,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人才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瞄准当下、立足长远、开放创新,健全人才服务跟踪机制、人才投入多元机制、人才政策发布机制,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从人才激励上来说,要紧扣人才需求激发活力,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优势和长处,提升人岗相适度,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发挥才能。
  同时,要健全更具活力的评价激励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局面。从用才机制上来说,要加强顶层设计,学习借鉴深圳等先进城市人才市场化经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好地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改革机制,综合运用薪酬、投资、纳税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将用人导向落到实处。积极推进人才的立法和普法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服务大局、科学规范、运行高效、智慧共享的人才治理体系。从人才宣传上来说,要打造尊重人才的城市品格。结合各宣传平台加强对各类人才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对获得国家、省级表彰的本土人才进行宣传报道,提高人才的知晓度,建立开放、包容的城市人文品格,让各类人才来到城市并能融入城市,在尊重、关心、支持人才的良好城市氛围中充分将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作者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教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