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省级乡村振兴片区,西海岸+1

◆泊里镇“人文蟠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成为西海岸新区第三个省级乡村振兴片区
◆规划现代高效农业、农文旅融合、农产品加工贸易三大功能分区,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泊里镇打造蟠龙大戏台,传承发展茂腔文化。
  □本报记者 丁霞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公布了第四批省级乡村振兴片区(齐鲁样板片区)名单,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人文蟠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成功入选,成为继张家楼示范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示范区之后新区第三个省级乡村振兴片区。
  “人文蟠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覆盖蟠龙庵、草桥、封家庄等7个自然村,常住人口7051人,村集体年收入399.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万元。该片区将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以“城郊农业鲜明、非遗文化突出、一体化运营高效”为定位,规划现代高效农业、农文旅融合、农产品加工贸易三大功能分区,计划总投资超1.9亿元,建设11个产业项目和2个农业基础配套设施项目,通过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生态优化与治理创新,以“联农共富”为核心导向,以“五大振兴”为抓手,统筹推进片区建设。今年以来已开工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龙泉山生态观光园等6个项目,力争年底实现10个项目完工,预计可完成投资1.2亿元。

  >>产业提质促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我们坚持规模化布局、融合化发展、品牌化提质,坚持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度假农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规范发展、提质升级。”泊里镇党委副书记郭宗刚告诉记者。
  此外,泊里镇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挖掘整理乡村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资源,找准农文旅融合切入点,实施文化产业优化提升、旅游品质提升等行动,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康养、文化、艺术等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融合多元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跨界融合。

  >>文化提质蓄动力<<
  传承乡村振兴之“魂”

  泊里镇创新打造“非遗+”联农共富新范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双轮驱动,构建“文化传承+非遗产业+休闲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立足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依托“古庵古树”生态群落打造祈福文化旅游线路,以茂腔戏曲大舞台构筑传统艺术展演空间,形成集非遗研学、农耕体验、文化演艺于一体的文旅休闲矩阵。

  >>人才提质汇合力<<
  强健乡村振兴之“骨”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们加快培育生产经营人才、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高素质农民及新型职业农民等人才,加大乡村工匠培养力度,突出行业、产业特色,聚力建设一支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产业发展骨干队伍。”郭宗刚介绍,泊里镇将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办法,鼓励社会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服务片区振兴发展。

  >>生态提质靓环境<<
  塑造乡村振兴之“形”

  泊里镇加快推进片区生态振兴,积极倡导发展绿色农业,开展村容村貌建设提升,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进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河道整治、生活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建设,助推片区实现生态振兴。

  >>组织提质强堡垒<<
  注入乡村振兴之“能”

  泊里镇坚持以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重点,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作为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举措。着力优化“镇党委-新村党委-自然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镇村联动、部门协同,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下一步,泊里镇将紧扣“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主线,以“人文蟠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建设为抓手,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