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我在徐村当“村助”

王台街道徐村返乡大学生韩超以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韩超(左二)参与打造了徐村“村里咖啡”项目。(王台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周莹

  在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徐村,一个来自“雏雁星火”计划的“90后”返乡大学生的身影正活跃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他叫韩超,自2024年11月担任徐村党委书记助理以来,他在短短数月内深度参与并推动了“桃源徐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多项关键工作,不仅成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设计师”、文化活化的“策划师”,更成为了乡村产业创新的“开拓者”和乡村治理的“参与者”,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赋能振兴的使命与担当。

  精心编制规划
点亮乡村未来

  乡村振兴,需要科学蓝图与精细治理“双轮驱动”。作为徐村党委书记助理,韩超意识到,一份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规划是村庄发展的“第一粒纽扣”。在驻村第一书记庄学海和徐村党委书记韩宗祥的“传帮带”下,韩超系统梳理资料,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导编制了《徐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策划方案》。该方案不仅确立了徐村“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美丽经济”的总方针,更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人居环境、文化品牌等进行了科学谋划,为徐村节省了大量规划成本,也赢得了村两委和村民的认可。随后,韩超又独立完成了《徐村导览图》的绘制,清晰标注村庄道路、设施、景观与资源,为村庄的景区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精准的“空间底图”。
  规划在纸上,更需落实在地上。为此,韩超积极投身村庄日常事务,从编写主题党日内容、宣传医保社保惠农政策,到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他快速熟悉了村情民意。2025年春节防火的关键时期,他主动请缨,与党员干部一道开展防火巡查、宣传劝导,确保了节日期间“零火情”,用实际行动守护了村民的安全。在徐村第三届蜜桃采摘节上,韩超担纲主持人,成功策划并拍卖出200元一颗的“桃王”,直接提升了徐村蜜桃的品牌溢价和市场影响力。这些点滴工作,展现了韩超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全身心融入基层的群众工作本领,为各项规划的实施夯实了根基。
推进乡风文明
助力文化振兴

  文化是乡村的魂,唤醒文化记忆、培育文明新风,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对此,韩超深入挖掘徐村的历史文脉,并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表达于村庄的公共空间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他将文化活化的首要着力点放在了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在“文广场”的设计中,他巧妙融入当地传说、农耕传统、民俗活动等元素,规划祈福亭、翰林雕像、乡土植物景观区,旨在打造一个富有乡愁记忆的村民精神家园。
  在“武广场”的设计中,则强调实用性与乡土特色,选用透水铺装、本地石材,力求为村民提供一个健身互动、举办文娱赛事活动的安全舒适场所。“一文一武”两个广场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了徐村独特的文化景观。
  韩超还牵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I)进行创作,完成了以“返乡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原创歌曲《燎原星火》。这首歌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生动展现了青年扎根乡土的热忱与智慧,旨在激励更多年轻人关注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歌曲一经推出,便受到众多网友的点赞和转发。
  此外,在“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报纸展中,韩超协助策展并设计主题背景,让近200份珍贵报刊的历史厚重感与新时代的爱国情怀在徐村交汇。这些举措,不仅活化了传统文化,更注入了青春的时代气息,让乡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
盘活存量资产
推动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面对乡村常见的“资源闲置”与“产业单一”问题,韩超再次将创新思维融入工作实践,积极探索盘活存量资产、发展新兴业态的有效路径。
  “村里咖啡”项目是他参与的一个乡村业态创新实践。该项目秉承“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原则,精心挑选一栋面积200平方米的闲置老宅,在最大程度保留夯土墙、木梁、瓦顶等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内部加固与艺术化改造。在韩宗祥的启发和区妇联“巾帼芳华”小院资源的支持下,韩超以较小的投资将老宅打造成为兼具怀旧情怀与现代气息的特色咖啡馆。“村里咖啡”项目不仅成功激活了“沉睡资产”,将都市消费文化引入乡村,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交窗口和旅游打卡点,还特别承诺为村内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咖啡,赋予了商业项目以温暖的人文关怀。目前,项目正稳步推进“咖啡+社交”“咖啡+电商”等多元业态融合,成为徐村探索“文旅融合”和“乡村生活美学”的一扇窗口。
  徐村的广阔天地为韩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他的智慧与汗水也正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我对徐村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我将继续在王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村两委的领导下,与村民们一道为把徐村建设成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而不懈奋斗。”韩超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