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产业“金扁担”挑起致富梦

铁山街道新河村通过产业扶贫走上致富新路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给钱给物的救济式扶贫,更是一场“授之以渔”的开发式产业扶贫。

没有长远规划、形不成优势产业、劳动力外流,过去的铁山街道新河村常年负债。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新河村“量身定做”了一套脱贫方案,不仅在去年“摘了帽”,还通过算好扶贫的“长效账”,让村庄有了稳定收入,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

一年前,记者来到新河村,探访这个小村庄的脱贫路;一年以后,记者再次来到这里,亲眼见证产业扶贫的种子在这里深深地扎下根来。

负债村有了兜底收益

“购买优质资产、引进光伏项目、土地发包流转,去年我们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致富途径。”新河村党支部书记刘运波向记者介绍说,但村里最期待的还是能有一个好项目,可以给村集体收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说这些话时,刘运波正站在村南头的路边上。记得去年也是在这里,他向记者细细介绍着,要把眼前的土地发包流转。“那时候虽说已有流转计划,但能不能引来好项目,我的心里也没底。”刘运波说。

与一年前的憧憬不同,此时的刘运波对未来更多的是坚定。他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新河村与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签下了3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按照1200元/亩/年的最低保护价,新河村今后每年都将有20万元的兜底收益。

“村集体有了固定收入不说,这个项目还能给村里带来更多的长远效益。”刘运波介绍,未来,这里将建成西海岸规模最大的苗木种植基地,“除了土地流转费用,这个项目更是把资源和技术都带到了村里。”

生态项目拔地而起

曾经的荒地种满了绿植,对面挖掘机轰鸣作响……听着刘运波的介绍,记者仔细回忆着这里过去的景象,发现这个曾经安静的小村庄全然变了模样。

走进面前的苗圃基地,不同种类的植物交叉种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基地整体采取上、中、下立体化栽植模式。目前主要种的是速生法桐和灌木球,后期还会增加一些耐阴性地被类植物。”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公司副经理杜宗敏告诉记者,同时,项目还利用村里现有的17座废弃日光大棚,进行修缮改造,进行扦插小苗培育。

精品苗圃基地、观光休闲区、高档育苗区……新河村即将形成的是一个集景观苗木培育、奇花异卉观赏、休闲娱乐观光等项目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基地。“今后,以生态观光旅游带动村庄旅游服务业、餐饮业发展,可以为村集体及村民带来更长远的经济效益。”杜宗敏表示。

国企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西海岸新区制定了《重点企业结对帮扶村庄的工作方案》,5家市属企业、13家区属国企和15家重点民营企业结对帮扶33个村庄,弘扬企业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集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结对帮扶新河村,将扶贫理念与新河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确定适合村庄发展的路子。”杜宗敏告诉记者,位于铁山水库上游的新河村处于水源保护地,发展特色种植是最适合村庄定位的产业。

杜宗敏介绍,项目为村庄带来的不仅仅是租金收益,“更多的是培养‘造血’功能”。例如,通过苗木扶贫产业基地提供岗位,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后期,我们还会开展苗木栽植观摩学习、现场指导等活动,对村民进行苗木栽植技术培训,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保证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走在村中小巷,感受这一年新河村的新变化,不难发现,产业扶贫之于新河村如同一根“金扁担”,一头挑起脱贫的希望,一头担起致富的梦想。 王 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