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百余人即可完成全区生活垃圾末端处理

记者探访青岛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

有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垃圾。但垃圾出口在哪里?如何处理?垃圾处理有没有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近日探访了青岛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

静脉产业园是个啥模样

顶着正午的骄阳,当记者驱车驶入静脉产业园后,发现这里并不是钢筋水泥和密封管道装置纵横的模样,遥遥望去,这里倒像是一座现代、清新、简约的立体建筑稳稳地立在群山之中,科技感十足。

行至主厂房前,蓝色的海浪波涛设计让记者眼前一亮,整个建筑像极了一座具有灵动感的蓝色海洋馆。“为突出碧海蓝天的理念,整个主厂房的外观,从上而下俯视观看,很像一个巨型帆船。”西海岸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工作人员王雪介绍说,关于厂房,也引入了“蜂巢”的设计理念。“垃圾车相当于小蜜蜂,整个厂房就是蜂巢,其中的收集、转运,后期的焚烧处理就相当于蜜蜂收集花粉、酿造蜂蜜的过程,最终发的电就是蜂蜜。”

但记者依旧不明白,这么现代化的工厂,为何与垃圾有关?为何命名为静脉产业园?

“静脉产业园,是借用医学概念的一种表述,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是身体的动力支持系统;静脉则是运输代谢产物到消纳它们的脏器进行分解、解毒处理的体系,人体健康离不开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依存与配合。”王雪继续介绍说,一个人的健康是这样,一个城市也不例外。静脉产业,就是指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运用先进的技术,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实现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垃圾焚烧发电每年约3亿度

在厂区转了一圈后,记者发现,这个从外观看不出是进行垃圾焚烧的建筑,不仅有颜值,而且这里的空气也没有异味。

“为了防止臭气外溢,厂区每个臭气产生单元都保持在负压状态,通过除臭装备去除异味,所以我们完全闻不到垃圾的味道,隔着玻璃喝咖啡都不会受影响。”西海岸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邱林打趣道。走进中控室,他指着满墙的屏幕告诉记者,在这里,可实现生产环节实时追踪和全程监控,让各个环节尽在掌握。

记者数了一下,偌大的控制室里只有7人在工作。邱林告诉记者,现在全区的生活垃圾全部在这里进行自主处理,仅需百余人倒班工作,就能完成全区的生活垃圾处理。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过程,记者又爬到28米高的吊控室。玻璃窗外一片望不到头的垃圾令记者震撼不已。这个容量有18000立方米,长90米,宽28米的垃圾仓,大致呈灰黑白三色,基本已辨别不出垃圾原来的模样,只能依稀看到有塑料袋、纸盒等。

技术人员正隔着玻璃窗操作着垃圾抓斗,对垃圾仓里的垃圾进行堆放、搬运,这个钢铁抓斗一次可以抓起5到10吨垃圾,它们在巨大垃圾仓里将垃圾堆成足有三层楼高的垃圾山,让垃圾经过5至7天发酵滤水后,再次被抓起送去焚烧。

记者发现,垃圾仓的墙上画有红色、黄色、绿色的分界线,每五米处还有一个标记。原来,这是用来分类堆放的,如果每天将新垃圾堆放在同一处,垃圾就不能完全发酵;而且仓内包含全区10%的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因为含水量高,不发酵无法正常焚烧,所以要区分堆放。

“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邱林指着屏幕说道,这些垃圾经过焚烧后,能转化为电能。“焚烧3公斤垃圾能发1度电,一吨垃圾可以产生300多度电,园区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年定发电上网量约3亿度,扣除厂内自用的20%左右,剩余部分经输电线路进入国家电网,再按照每户家庭的年用电量为2000度来算,我们的额定上网发电量可以供10万户家庭使用。”

焚烧排放物还可再利用

由于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含有包括二噁英在内的毒害物质,市民会有担忧,这些物质一旦排放到空气中将会危及公众健康。那么,垃圾焚烧发电能否达到环保要求呢?

区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中心环卫站负责人常征告诉记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高温烟气须经过一系列严格处理,目前,厂区烟气排放标准优于欧盟标准。

提到排放,记者发现厂区的烟囱看不到一点烟雾。“我们在烟囱口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一旦排放超标,数据会实时传输到环保网站及厂外大屏,随时接受公众监督。”常征补充道。

在常征眼里,垃圾焚烧发电采用“一进四出”模式,它产生的烟气、飞灰、炉渣、渗滤液中,除去需固化熬和填埋的飞灰外,还有两个“宝贝”。经过检测无污染物的炉渣,可制成环保砖,用于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的地面铺设;垃圾处理产生的渗滤液,处理之后可达到工业用水水质,作为中水回用,并最终实现污水零排放。

采访最后,常征还告诉记者,该园距离市区约8公里,远离市民生活聚居区,整个工艺流程不仅不会对生态环境、百姓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还将对我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城市品质升级贡献力量。

文/图 张 静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