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铁山街道黄泥巷村: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本报记者 张静

11月3日清晨,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黄泥巷村的村民杨介高起了个大早,他习惯性地把门前的垃圾桶挨个清理一遍,分类打包好拎出家门,走向垃圾分类小屋。

自垃圾分类实施以来,该村村民已做到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看似一字之差,却是难得的转变。“难就难在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大家觉得麻烦。”黄泥巷村书记杨建华认为,没有村民认同和广泛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就会落空。

为此,该村“猛药治疴”。

“今年7月份,我们在村入口处建造了这间‘垃圾分类小屋’,共4个‘房间’,每个房间放4个桶,保洁员定时过来整理,保证村民倾倒垃圾时不会因为桶满而导致垃圾落地。”杨建华指着门上的标识以及图文解释告诉记者,“事实上,我们每户村民在自己家中就已经完成了垃圾分类的第一步,因为每家每户都分发了这样三个同款小型垃圾桶,一个绿色的厨余垃圾单桶、一个灰色的生活垃圾单桶、一个蓝色的可回收和红色有害垃圾双桶,村民在家中完成垃圾分类后,来这往对应窗口一扔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原来,黄泥巷村是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继续提升村庄整体环境,村干部把垃圾分类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分成几个小组,长期进行入户宣传。留守老人刚开始有些抗拒,嫌分类太麻烦,经过逐家逐户宣传,向他们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现在他们不但可以简单分类,还能教育孙子孙女进行垃圾分类。“自从实施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后,我们家的卫生好像都干净了许多,我们心里都特别舒服,住在我们村,幸福感很强。”见记者采访,村民纷纷主动上前诉说,颇为自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