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科技大学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

思政“活水”涌入学生心田

□本报记者 宋迎迎 本报通讯员 韩洪烁  

“邓稼先28年隐姓埋名、郭永怀舍命保护机密文件……”近日,在山东科技大学思政教育课堂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邵勇用先进革命文化打开“话匣子”。“原来思政理论可以这么有趣味!”课后,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王新元兴奋地说。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着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合力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有趣味、有温度、有特色的思政“样板”不断涌现,受到学生的追捧。

案例教学激活思政课

“一直以来,我们把思政课改革作为一项重大命题,在案例式教学方法创新上做文章,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逄奉辉说。

“飞驰的中国高铁”“下洋捉鳖的蛟龙号”“远望太空的天眼”……这是山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常春在课上提到的案例,同学们围绕“中国科技”热烈地讨论。“学生愿意来,来了愿意听”是这堂思政课的生动写照。

课内开花,课外也香。老师们的案例教学还从课堂搬到了室外。前不久,近百名大学生上了一节很特别的思政课,上课地点由教室变成“光辉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长廊,上课形式由PPT讲解变成边走边看边讲。“接地气”的思政课获得大学生的青睐。“把课堂搬到室外,这面‘会说话’的墙,让书上的内容一下子就‘活’了”。学习后,学生蒋宇鹏说。

矿山绿色开采、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带一路……一个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鲜活案例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学生夏韦超说:“这些焦点案例拉近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我们在思考具体问题中学到理论知识。”

“思政课要结合学校特色,根据学生需要设计教学提纲,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入耳入心,立德树人才更有力。”该学院党委书记郭加书表示。

画好育人同心圆

“和我们同专业的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待遇,历尽艰难也要回国……”“我们专业前沿技术,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自动化控制……”这些教学场景不是发生在思政课上,而是发生在《工程控制概论》专业课上。

“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学生心田, 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

不仅思政课“动”起来,各类专业课也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业课教师聚焦“课程育人”课题,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元素,让知识从“有意义”变成“有意思”。“同学们收看国庆阅兵了吗?”“有没有了解导弹的自动控制……”在国庆假期结束后的第一节课,《自动控制原理》课教师刘秀芝给学生带来几个问题,她结合这次大阅兵,引导学生既要热爱祖国,也要从中汲取知识营养。

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成为山科大很多教学团队的共识。“我们要充分挖掘工、理、管理、文、法、经济等所有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克周说。

思政有滋有味有魅力

“房兵来学校讲大阅兵了!”“如此精彩的讲座,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前不久,军事学专家房兵做客山科大第22期“泰山讲坛”,引起学生热议。

这样的思政教育在山科大可谓屡见不鲜。2016年以来,山科大开设了“泰山讲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对策》《当前国际热点和中国外交》《中国崛起的瓶颈与突破》等报告受到师生欢迎,“泰山讲坛”让理论学习实实在在涌入学生心田。

在山科大,别样的“思政课”越来越多。每年,山科大都会评选“最美教师”“十大优秀学生”“五四团支部”“模范班集体”等,山科大让这些学生身边的“名人”走进课堂,讲创业故事、敬业故事、成长成才故事。机电学院2017级研究生曹昂,利用课外时间研制的消防机器人获发明专利授权,实现技术产业化;矿业学院大三学生马艳英历经波折命运,仍然自立自强,充满阳光,直击生活的苦难……这些校园“名人”的故事成为了“思政活教材”,山科大也找到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思政教育之路。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