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深化中德合作的西海岸实践

以中国速度冲刺,以德国质量把关,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实现六年快速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刘腾

六年前,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在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三无区域”起步,到如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到位内资120多亿元,签约落户项目500余个,一座国际化新城拔地而起,见证中国速度。

参照德国标准制定了首个园区级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在这里深度融合;与德方合作的被动房技术中心项目享誉全球。德国质量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回顾园区这几年快速高质量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有足够的理由自豪。11月28日,中德“国际客厅”的落地,正是对新区深化对德合作的最好注解。

融合德标建设生态新城

建设之初,园区借鉴德国模式建立生态指标体系,取得德国三大认证机构之一的TüVNORD公司认证,并作为商务部指导全国开发区和国际合作生态园区工作指南。“我们对标德国弗莱堡等城市的生态建设经验,建立了40项生态指标体系,设置了园区建设‘生态红线’,形成了8套配套规范,实现了发展路径可控制、可落实、可复制、可推广。”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园区100%推行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地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平方米,原始地貌保留率40%,建设了分散式园林、公园、微型绿地,步行5分钟可达率100%,先后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全球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

作为园区地标性建筑的被动房技术中心,室内常年温度保持在20到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40到60,PM2.5基本保持在个位数,节能率达92%。这是亚洲体量最大、功能最复杂、通过德国PHI权威认证的单体被动式建筑。

专家认为,园区具有优良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融合德国标准建设生态园区,突出体现了“人、城、境、业”和谐共生的宜居健康城市形态,具有全面引领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双招双引集聚德资企业

近年来,园区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西门子、大陆两家德国世界500强企业顺利入驻经营,辛北尔康普、曼泽纳、苏菲瀚玛、马克霍夫曼等20余家德国隐形冠军在这里集聚发展。

德国企业的集聚也为本地企业带来新机遇,引进德国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澳柯玛集团与西门子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白电工厂智能制造系统研发。

依托与德国在被动房领域的合作,被动房产业链也正在这里崛起。目前,园区与德国弗莱集团、荣华建设集团等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被动房合资公司,已培育起几十家被动房产业链企业,规模达上百亿元。

为加强中德商贸合作,园区打造了“中德商通”跨境电商平台,签约26家德国生产商,引进3000多种商品,与德国最大线上日用品连锁超市Rossmann合作,设立其全球唯一的官方海外旗舰店。项目负责人介绍,“中德商通”贸易额今年预计突破5亿元。

人文交流增进友好合作

六年的发展,园区的德国“朋友圈”越扩越大。据统计,园区先后同德国曼海姆市等10个州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引进莱法州驻山东办事处等4个办事处,中德两国最高级别标准化合作机制——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会议、中德对话论坛等相继在园区举办。享誉全球的德国欧米勒国际钢琴公开赛永久落户。

深耕足球领域,园区高标准建设了德国足球亚洲基地,引进国内首个德国拜仁足球学校,实现中国与国际足球产业的融合。

2015年,园区成立了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德国环保部前部长托普夫、巴伐利亚经济委员会主席等23位中德知名人士担任园区顾问。顾委会已连续举办五届,顾问们把脉中德生态、经贸、创新合作新趋势,提出意见建议280余条。

园区发展也获得了德国各界人士的一致称赞。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表示,“这里是中国经济由量的扩增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典型案例”。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社盟主席霍斯特·泽霍夫也表示支持巴州企业来园区发展。

未来,园区将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对德合作的新高地。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