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让软弱涣散村“凝心聚力”

曹戈庄村:红色基因回来了

□本报记者 宋迎迎

曹戈庄村位于胶南街道,现有840户3370人,党员93人,土地面积2000余亩。过去由于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务开展困难,村民矛盾不断,村容村貌更是落后。“以前,俺们这乱,十里八村都知道。外边的人打车都进不来俺村,常有村民在屋前设路障,出租车司机都不愿往俺村跑。”说起过去村里的乱象,67岁的村民王洪全记忆犹新。

这一切,随着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的进驻发生了改变。

2018年10月份,区财政局派驻胶南街道曹戈庄村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周丽娜驻村后发现,曹戈庄村村民普遍较富裕,村里并不缺钱,缺的是一个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缺的是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村党组织该如何整顿?如何让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周丽娜动起了脑筋。

周丽娜在走访调研时得知,曹戈庄村是一片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民国时期便有村民合力抗匪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也有村民成立民团助力八路军抗日的壮举。此外,该村有着光荣拥军的传统,有退役军人180名、现役军人21名,先后有十余名烈士为国捐躯,多人获军功、嘉奖、优秀士兵等荣誉。

“通过挖掘村里的红色文化,以文化人,扭转大家的思想意识,引导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经过仔细琢磨和反复研究,周丽娜有了工作思路。

周丽娜决定以整合村内红色文化资源为工作切入点。在她的推动下,曹戈庄村成立了由3名老干部老党员、2名老教师为主力的整理撰写小组,对本村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村域内红色遗迹进行挖掘整理,编写英雄事迹和典型故事;同时,整理退役和现役军人情况,搜集烈士遗物、有意义的奖章和证书,以及体现农耕文化和留住乡村记忆的老物件、老照片、旧印刷品等。通过搜集整理红色文化、红色事迹,曹戈庄村党员群众重温了红色村史,也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了团结奋斗的红色力量。

在挖掘红色文化的同时,曹戈庄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融入红色元素,完善红色阵地。利用闲置的旧村委办公室,曹戈庄村改造建设了红色记忆书屋、红色故事吧、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村卫生医疗室,打造了红色驿站;对村委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升,建设了红色文化墙、红色宣传栏、退役军人服务“一家三室”、红色村史馆;投资20万元对村庄主街道进行亮化,结合“美丽庭院”建设,打造了红色文化街,将村风、家风等相关内容融入到文化街中,既美化了环境,又营造了弘扬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

曹戈庄村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党员队伍建设全过程。“以前村两委开会尤其是党支部会议,都很随意。去年开始开会就很规范了,都严格按照党的有关规定来开展。同时我们把红色文化、红色事迹融入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中,以红色讲堂为载体,邀请老党员讲革命故事、红色村史,将红色基因融进党员‘血液’。”曹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宗告诉记者。

这些举措,改变了曹戈庄村两委班子的作风,村干部们干事创业的激情起来了、威信高了。以前村民的工作做不动,现在有了改变。“去年以来,村里不断在变好,垃圾少了,路灯有了,村干部的精神面貌也不同了。”一直生活在村里的退休老教师王立基看到了变化。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落户在村的坤润达液化气项目和经过村子的胶州湾西路延伸项目占地,因为前期两委班子不和,迟迟清不出场;班子状况好转后,两个项目的征地清场工作都顺利完成。

村干部们有了转变提升,村民也纷纷转变了思想观念。如今,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都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不少人还特意放下手里的生意、工作等赶回来参与。“现在大家的态度都改变了很多,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升。我们组织的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周丽娜欣喜地看到,曹戈庄村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一起干”的良好风气,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有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