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带危险品上车?没门儿!

记者走近春运一线,看“火眼金睛”如何护航回家路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春运期间,为保障旅客安全回家,西海岸交通运输部门安检处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违禁物品,坚决防范危险品上车。

1月20日,记者来到春运一线,体验“火眼金睛”如何为春运保驾护航。

人机合一辨识违禁物品

“先生,你的包里有刀,不能带上车!”1月20日上午11点,西海岸汽车东站安检员刘佳从X摄像“三品”检测仪上发现了蓝色的图像。说话间,刘佳的同事已将一名男乘客拦下,并从他的背包里查到了一把水果刀。

作为车站安检员,刘佳每天的工作就是紧盯X射线“三品”检测仪的屏幕,堵住易燃易爆的危险品进站。仪器每检测一件行李,就会自动生成X光图像,而安检员则根据行李X光图像进行判图。

这个活儿听起来容易,但却是个经验活儿。记者试着通过屏幕图像识别一些物品,但各种颜色、规则不一的图像很难辨认,而刘佳看一眼基本就能说出行李包里装的是什么。“密度越大,颜色越黑,橙色的一般是有机物。”刘佳边指着屏幕上各种图案边向记者解释,“酒瓶、菜刀等就能直接显示形状。”

每天挥动检测器千余次

过了X射线“三品”检测仪这一关,还有安检员的手持金属探测器,对乘客全身进行检测。

西海岸汽车总站的安检员刘金苗告诉记者,安检员右手持金属探测器,检查时要从左侧腋下到腿部、右侧腋下到腿部、后背到后腰,同时左手还要配合摸、抓、捏,确保旅客随身无危险品携带。

“这几天进入节前春运客流高峰,每天发送旅客2000多人次,我们轮班的两个人每人一天都要挥动金属探测器上千次。”刘金苗说,如果旅客随身携带已开瓶的饮料等物品,都要当面试喝。“不少酒瓶是金属材质,形状类似保温杯、水壶等,这给我们的危险品识别带来了不少难度,发现疑似物品我们都要打开行李进行检查。”刘金苗告诉记者。

比起检查的工作,更难的是“沟通”,比如如何说服乘客不能携带发胶、水果刀这类物品。“遇到不理解的情况,我们会站在全体旅客安全的立场上和他们耐心沟通。”

“火眼金睛”洞察可疑人员

安检员的“火眼金睛”不仅要用来识物,还需具备洞察可疑人员的本事。

1月19日,真情巴士47路驾驶员田振强驾车执行运营任务,当车辆行驶至西灰站点停车上客时,一位手提购物袋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老人购物袋底部有一个物品棱角整齐,上边放了些蔬菜,好像在故意遮挡什么。”田振强回忆说。出于职业敏感性,田振强拦下老人,询问购物袋里是什么物品。老人犹豫了几秒钟,回答“买的菜”。田振强觉得奇怪,菜怎么会有棱有角这么整齐?于是,他客气地对老人说:“大爷,麻烦打开袋子让我看看吧。”检查后,田振强发现,老人购物袋里竟有鞭炮。

田振强耐心跟老人解释了关于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的相关规定,劝解他换用其他方式回家。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