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镇全面推进样板微网格建设,最大限度将微网格触角向基层末梢延伸
无“微”不至 一“网”情深 满“格”服务
青岛西海岸报
2023年10月17日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苗育凡
为深入贯彻落实西海岸新区“创新突破年”部署要求,加快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提升,今年以来,大村镇通过健全网格体系、创新治理模式、强化服务职能,全面推进样板微网格建设工作,以小见大、无“微”不至,最大限度将微网格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不断提升镇域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大村镇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发展路径,对镇内115处网格包片划分,精准精细建好289处微网格,将辖区人、事、物纳入微网格一体化管理,形成“1名微网格长+1名民情联络员+N名职能人员(村干部、民辅警、公益岗位等)+X名志愿者(党员、新市民、春雨公益组织等)”的“1+1+N+X”网格治理组团模式,职责环节精准到人,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精细化治理网络。
同时,大村镇通过推行“六微”工作法,即设立“微”议站、健全“微”台账、绘制“微”地图、收集“微”民情、做好“微”服务、提供“微”保障,扎实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按照区域性、协同性原则,大村镇绘制镇域微网格地图,根据人员类别、网格区域等因素分类实施靶向服务,先后开展“候鸟儿童知识竞赛”“新市民进牡丹园”“退役军人春季运动会”等活动17次。由微网格长负责对片区流动人口、党员、退役军人、低保户、残疾人、“候鸟儿童”等群体开展“地毯式”摸排,建立工作台账,实时完善更新,为做好镇域各类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另外,大村镇推动在职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下沉进村,鼓励支持离退休干部党员等参与微网格治理,通过在“格”中实地走访,在“扶困、育小、助青、养老”等方面了解居民需求,推进党员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使党建服务力量向微网格集聚,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多渠道挖掘网格资源,联合民政、人社、司法等职能部门,为辖区居民提供医保、养老、就业、政策咨询等贴心服务;定期开展“田间座谈”“炕头拉呱”等活动,深入一线收集村情民意,建立民生事项清单,对民生诉求进行分析研判,明确责任人及办理时限,力争实现“民众诉求网格通办”,将更多民生诉求问题有效解决在基层治理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