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04版:城事

05版:镇街

06版:专版

07版:教育

08版:人文

蒋家庄:镌刻在时光里的斑驳印记

青岛西海岸报      2023年12月07日     

2023年12月07日 08版:人文


   沿河而建的蒋家庄焕发勃勃生机。

   东嶽庙遗址仅剩的一株银杏树

  中共藏马县县学旧址一隅
  □周衍默
  西海岸新区泊里镇驻地东侧500米处,有一个沿河而建的村子——蒋家庄。蒋家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厚,农耕文化气息浓郁。在上世纪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还曾是一片红色热土,革命志士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用信念和壮举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的红色乐章。

  壹
  板鼓檀板>>
  京腔京韵中老戏班演绎人生百味
  明清时期,蒋家庄的丁氏家族非常喜爱戏曲艺术,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场合,家族便广邀周边戏班来家中举办堂会。
  清咸丰年间,村内乡绅丁玉圩钟情京剧,自办京剧地方“科班”——祥子班。成立伊始,丁玉圩赴外地聘请京剧老艺人洪福来村内,招收蒋家庄、邱家庄的贫困子弟为学员,并聘请和吸收外地流动演员入班演出,最多时戏班人数达80余人。鼎盛时期,祥子班演出南下到达南京、上海等地,北上到达胶州、高密等地。演出的主要剧目有《铡美案》《玉堂春》等数十个剧目,能在一地1天3场,连演半月。因穷苦孩子能吃苦,演员们基本功扎实,加上戏班班主刘元成管理规范,戏班的整体艺术造诣非常高,可与山东各地的京剧戏班相媲美,在各地的演出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祥子班辗转各地巡回演出达30年之久,到光绪年间,因丁玉圩土地卖光,戏班财力无法维系而解散。
  道光年间,曾卖身蒋家庄丁氏家族为佣人的吴俊升,在泊里街经商发迹,一举成为泊里地区的首富,人称吴大猷。咸丰末年,他的子孙辈成立了一个京剧戏班——福字班,主要演员有吴氏子弟和流动演员,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借东风》《空城计》等,这个戏班虽达不到当年祥子班的规模和声势,但在本地也创出名气,常到诸城、莒县等地演出,深受当地戏迷欢迎。光绪年间,吴大猷的子孙们外出当官、经商、读书,福字班的演员由专业演出改为票友。1940年末,国民党鲁苏战区游击第二纵队第六支队在泊里河东成立俱乐部,内设京剧团,演员有军人20余人,泊里街吴氏子弟等“票友”也参与其中,演出剧目有《四进士》《大闹天宫》等。1945年,该剧团随着泊里解放而解体。
  京胡吱呀曲调起,悲欢尽在戏中人。村庄各个老戏班在演绎戏曲人生的同时,也在自己的戏台上演绎出不同的人生。

  贰
  庙宇遗址>>
  渡尽劫难时古银杏诉说历史沧桑
  蒋家庄西北处,有一座被称为“东嶽庙”的寺庙遗址。因东嶽大帝黄飞虎执掌“七十二司”,上管天上神仙,下管人间和阴间生死祸福,人们又称“总司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7公顷,原有房屋46间,门房内两侧塑有4尊护法神像。院中东西两侧各有银杏树1株,树旁各立石碑1座,东南角有钟楼1座。与山门成中轴线的前殿为“天齐殿”,供奉“东嶽大帝”及诸神。东西配殿各3间,东、西庑各5间,后殿5间,后殿之后尚有房屋10余间,为禅房、香积厨和碾坊等。庙中的前后大殿,皆为大抬梁式结构,雕梁画栋,立柱上端施阑额、斗拱,飞檐翘角。寺庙的西侧为庙中和尚圆寂后的归葬之地,东侧为庙中菜地。该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多次复修和扩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寺院建筑群,因建立在蒋家庄的土地上,庙权归蒋家庄“守贞堂”。
  东嶽庙的规格较高,名闻遐迩。僧人演奏乐器拜神祈雨,打坐诵经场面很大,因此前来求子问财、占吉化凶的信徒较多,香火鼎盛。清末民国年间,每年正月和十月举办的庙会更是方圆百里商贾信徒云集的空前盛会。届时,男女老少熙来攘往,善男信女进香还愿,祈求丰年;商贾们陈设百货,摊位密排,货物琳琅;艺人们说书唱戏、打把式卖艺,人群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抗战时期,伪滨海警备军赶走僧人,占据这座庙宇,将这里改作监禁、刑讯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魔窟,庙东河滩成为魔鬼们活埋、枪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期间,庙中神像被毁,院中两株400余年树龄的银杏树在寒风中矗立,痛诉着日伪顽的罪行。
  1945年12月,随着泊里西南角炮楼“轰”的一声坍塌,寺庙魔窟随同伪滨海警备军一起成为历史的烟尘。寺庙一度成为粮库,如今寺庙房屋全部被拆除,建设成居民小区,两株银杏树只剩1株,默默地回忆着过往云烟。
  香火缭绕期盼不到五谷丰登,顶礼膜拜祷告不出财富前程。过往云烟中,人民群众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叁
  展堂旧址>>
  翠柏青松间纪念馆凝成巍峨丰碑
  在蒋家庄村内正中位置处,有一座高大门楼的古建筑旧址。据考证,该处建筑始建于明代,清末民国年间是村内丁氏大家族“明经堂”正房的一部分。原来的宅院有两处三进院落,每进院落有正房5间,东西长达20余米,厢房若干间,两侧有月亮门相通;房屋皆以石砌为基础,山墙、后墙下部,以及墙角、门垛处以青色磨砖勾缝,后墙中间用墍砌。正房和厢房组成独立的四合院落,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院内的房舍多是雕梁画栋,很多地方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石块砌成“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精美绝伦。
  抗战时期,伪诸城五区区长王德三的区公所曾驻此。泊里解放后的翌年5月,新成立的中共藏马县委将丁氏大院西院落设为“藏马县学”,东院落为部队营房。1956年1月,藏马县学改为党训班,同年3月并入中共胶南县委党训班。1957年6月,该处房屋被改作粮库和面粉加工厂。20世纪80年代,这里成为蒋家庄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室。
  2021年,泊里镇党委、政府将房屋恢复黑瓦覆顶、木棂窗的藏马县县学旧貌,在原县学旧址上打造了“中共藏马县委县学旧址”。目前,该旧址占地3亩,有“藏马县学展室”和“藏马县历史展室”两个展馆,展示各种图片和资料200余幅(件),陈列各种实物和资料100余件。自对外展览以来,两个展馆先后接待参观团近百个,参观人数近万人,成为泊里镇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之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美丽村庄的红色印记始终清晰。如今,走进蒋家庄村,入目皆是美景。蓝天白云下,村内条条水泥路通达顺畅、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外绿植茂盛、河水清澈,沿河观光小道曲折蜿蜒,红色底蕴积累沉淀,古村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焕发着蓬勃生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