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大省挑大梁·青岛走在前

04版:关注

05版:城事

06版:镇街

07版:健康

08版:人文

往事并不如烟

——吉利河水库建设始末(上)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12月18日     

2024年12月18日 08版:人文


   ▲俯瞰吉利河水库。
  □逄树林 史新

  吉利河水库位于西海岸新区大村镇驻地以西15公里处,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74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900万立方米,是西海岸新区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吉利河水库始建于1970年11月,1971年8月主体大坝竣工,为西海岸新区第一大水库。水库两侧分布着11个村庄,多为吉利河水库修建时搬迁的移民村。
  漫步在宏伟的吉利河水库大坝上,沉醉于蓝天、白云、绿树相融的美景中,享受着水库的浩渺烟波带给人心灵的洗礼,让人情不自禁沿着岁月的足迹,去探寻吉利河水库工程背后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壹
  吉利河水库修建缘起
  吉利河发源于诸城鲁山西南麓千秋岭,流经诸城市石河头、桃林,西海岸新区的大村、泊里、大场等5个乡镇,至大场镇河崖村南与白马河汇流,向南2.5公里在大场镇马家疃村东、泊里镇耿家岚村西入海。全长约50公里,流域内有桃林河、理务关河、大亮马河、胜水河等6条较大支流,汇水面积400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每秒2074.39立方米,是西海岸新区九大河流中最大的一条。
  吉利河流域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坡度大,河流源高流程短,加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河槽比降较大,每逢大雨山洪暴发,容易形成水灾,严重威胁着沿河两岸60个村庄、5万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胶南县志》记载:1953年8月初连日大雨,白马河、吉利河、横河洪水暴涨,下游村庄洪涝灾害严重,此次洪水共淹没土地2.6万亩,毁坏房屋150间,致7人死亡。1957年7月,胶南县域内大雨成灾,水库、塘坝被冲毁80余座,河堤决口1416处,农田受灾63.78万亩,倒塌房屋2364间,死伤10余人。吉利河水域洪灾尤其严重,理务关、大亮马、高家庄子等村被淹。
  1957年5月,胶南县委组织海青、大场、张戈庄3区100个村庄共1万余人,对吉利河进行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治理,重点是疏通河道,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此次治理共疏挖河道、加固河堤、弯道取直、险段筑坝15公里,并在沿河两岸30公里河堤栽树、压草、打桩等。这些工程措施在保护沿岸村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防护作用。但由于上游无拦河坝工程,日降水量一旦超过160毫米,洪峰流量就可达每秒1500立方米,还是容易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首次治理并未达到根治吉利河水患的目的。
  1958年,胶南县委再次举起吉利河河道治理大旗,计划在位于胶南大村公社与诸城桃林公社交界处的东十字路以北,修建一座设计库容达1.2亿立方米的大型蓄水工程,时称十字路水库。
  十字路水库需淹地9000余亩,迁民3823户、16296人。规划库区搬迁的村庄属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孕育出了库区广大群众敦厚淳朴、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国家利益,当地党员群众挥泪离别故土,谱写出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感人篇章。
  随着上万民众迁离故土,胶南县委立即组织各方力量,于1958年12月组织2万余人的工程建设大军陆续进驻工程现场,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库大坝修建工程。
  然而,正当工程建设人员奋战一年多时间、大坝即将合龙时,1960年全国性自然灾害形成,紧随其后的是全国性压缩基建工程,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十字路水库工程被迫停建。
  贰
  再拾水库“建设梦”
  1970年,胶南县委、县革委为根治吉利河水患,结合正在实施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采取上游建水库蓄水拦洪、河道裁弯取直等措施,再次拾起吉利河水库“建设梦”。历经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走访座谈、专家论证和勘测设计对比,在报经上级批准并统一地方政府、群众意见的前提下,决定废弃原十字路水库建设计划,在吉利河中上游的新小庄村北兴建一座中型水库(暂定名张戈庄水库,后称吉利河水库)。
  新规划的吉利河水库选址具备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可充分利用原十字路水库管道、石料,减少材料经费开支;二是大坝东西两头有天然山岭沟壑,依此开挖溢洪道,可减少劳动用工;三是相比原十字路水库建设规划,移民少,淹地面积减少、引水灌溉面积扩大,防洪能力增强,符合国家水利建设“小型为主”“多快好省”的方针。水库建成后可调控103平方公里范围内来水,起到拦洪调洪的作用,防洪能力达到200年一遇标准,能有效防御洪涝灾害,从根本上实现“驯服吉利河水害”的目标。水库建成后,下游河床缩小过水断面,吉利河下游沿岸25公里60个村庄6万亩良田将彻底远离洪涝灾害的威胁。
  从1970年下半年开始,胶南县水利规划部门就开始了紧张的水库设计和工程预算。吉利河水库设计为中型水库,从张戈庄公社新小庄村北算起,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计划1970年11月开工,1971年8月竣工,预计完成土石、混凝土119万方。主坝为黏土心墙沙壳坝,长666米、高20.90米,副坝为黏土心墙,长420米、高8.40米。贴坡排水,设主副放水洞。
  后经1985年审定,吉利河水库总库容74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又称调节库容,指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3900万立方米,淤积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防洪水位51.06米,溢洪道上有溢洪闸7孔,最大泄量每秒1077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
  水库建成后可形成养鱼水面5300亩,年可饲养淡水鱼80万尾;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在旱汛期可有计划地储水调洪溢洪,为发展农副产品种植、城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城区和青岛市提供充足的淡水资源。
  当时,胶南县委、县革委决定1970年冬基建动工,来年汛期前完成大坝、溢洪道等骨干工程建设。本着“受益社队多出劳力,非受益社队发扬风格”“通力协作、大力支援”的原则,号召全县干部群众以大局为重,踊跃参加吉利河水库建设。
  叁
  数千移民告别家园
  二次修建吉利河水库需搬迁6个自然村庄,拆迁涉及39个生产队、1297户、6465人。
  1971年1月29日,移民拆迁工作正式开始。移民村庄位于吉利河中上游,地处平原洼地,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诸(城)大(场)公路贯通南北,交通便利。据记载,当时除兰上村有少量债务,群众口粮稍有紧缺外,另外5个村的经济条件和群众生活均好于水库周边一带村庄。
  水库移民安置的原则是:村庄整体迁移到新的地点,不打乱居民原所属村庄和所属生产队;按照群众风俗相同、生活习惯相近、群众自愿结合的原则组建新的村庄;以生产小队为单位插大队、小户插生产小队的形式,安插到其他大队或生产队。全部移民安置点约20个。
  搬迁后,6个移民村改建成12个新的村庄:原前王家庄部分社员迁移,另有46户后期移民(1973年春)260人迁往库西新建成和平大队;洼里村整体迁移至南岭建成东风大队,另有2个生产队分别迁往西十字路村和白马社村插队安置;潘家庄整体东移;陈家庄村2个生产队移至原村西岭成立新建大队,1个生产队迁往大场公社零星插队安置;张戈庄村整体搬迁后分散安置,其中3个生产队移至村西岭,与兰上村的2个生产队合并为团结大队,1个生产队迁往西北岭,建立向阳大队,3个生产队搬迁至原村东岭建立卫东大队,另有3个生产队搬迁至大场公社,成立红旗岭大队;兰上村整体搬迁,分散安置,有6个生产队分别迁往原村东南岭,成立红旗大队和胜利大队,另外3个生产队114户迁往东十字路村南,成立前进村(现属于大场镇)。
  除上述搬迁外,另有107户迁至当时的大场公社插队落户,分别以生产队整体插村、分散落户的形式,分散安置在苏家庄、蔡家村、张家大庄、马戈庄、后河岔、冯家坊、大营等7个大队。
  移民搬迁后,新房均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房屋拆旧建新,保持原有房屋(正房)间数,特殊情况确需增加间数的,由社员向本大队提交申请。建房所需的石基、土墙、檐、砖等材料以移民户提供原料为主,不足部分由集体解决,国家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胶南县委、县革委及各公社“团结一致、全力支援、定点落实”,分别由张家楼、王戈庄、寨里、灵山卫、大场、张戈庄公社集中5000名民兵,从1971年正月初分批赶赴各移民点帮助移民建房。
  经过不懈努力,截至1971年8月1日(汛期来临前),除310间公房待建外,共建成移民房4805间,完成移民建房计划的93.9%,涉及6个移民村、1251户移民,6205名群众搬迁至新房居住,为吉利河水库大坝按时合龙和水库主体工程胜利竣工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