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笔耕校园沃土 书写教育情怀

西海岸作家徐立钧创作现实题材小说,讲述藏马山下乡村教师的奋斗人生


  徐立钧正在进行系列短篇小说创作。□记者 李宛遥 报道
  徐立钧(笔名陈筱),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九五九年生于山东胶南。任中学语文教师四十年,现居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在各种报刊、网络发表诗歌、散文、杂文、中短篇小说若干。著有长篇小说《藏马山下》,诗歌《远山》(《大众日报》),短篇小说《俗人与犟种》(中国作家网),中篇小说《我的初恋》(《山东文艺》),杂文《活着》(《杂文报》),散文《光影》(中国作家网)等。1986至1988年担任山东省教育学院院报文艺版主编。2018年参加区政协《黄岛历史名人》编纂工作,担任执行主编。
  □本报记者 李宛遥

  他21岁站上讲台,从事语文教学,从偏远的联办初中到市重点高中,先后走过7所学校,教龄长达40年;他还是一名文学作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时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临近退休时,他离开教学一线,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并着手创作以藏马山、白马河为背景的现实题材小说,聚焦乡村教师的奋斗人生。梁晓声先生为其作序“质朴真挚,虚实交融”……他就是青岛西海岸本土作家徐立钧。
  5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徐立钧家中,听他讲述创作《藏马山下》的心路历程。“我和世界沟通的方式就是写作。”徐立钧说。

结缘
以书为媒,观察人性和社会

  被问及是如何与文学结缘时,徐立钧说,小时候大哥任职村中小学的校长,家中藏书100多本,这些书既伴随他成长,也为他创造了和文学结缘的契机。
  1980年,从原胶南师范毕业后,徐立钧被分配到藏南公社于家官庄联办中学,负责初二两个班级110名学生的语文教学。“那时年轻教师都住在学校里,下班后除了备课,社会活动很少。”徐立钧说,文学充实了他的业余生活,“通过文学思考人生,认识社会,文学是我和世界沟通的方式。”
  徐立钧说,他真正扑下身子开始创作,得从1986年说起。当时,他被选送到山东教育学院汉语言专业进修两年制本科,期间遇到了一大批优秀老师,也得到了专业指导。1987年,他创作的首篇中篇小说《我的初恋》在《山东文艺》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获得肯定,让徐立钧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力量和收获。

创作
构思10余年,在点滴中积累素材

  在《藏马山下》中,主人公徐健、魏栋等人,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代公、民办教师。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本不该成为教师的他们走上了讲台,并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才华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
  徐健毕业后被分配到藏南公社,并在那里经历了亲友、师生等众多社会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将自己的人生与藏南山下这所乡村中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徐立钧告诉记者,创作《藏马山下》的动机有两个。一是1980年以后,农村教育阵地迅速被公办教师接管,这么一支庞大的、对国家民族事业举足轻重的群体,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却鲜见身影。于是,以这个群体为题材创作一篇长篇小说的冲动开始在他脑海萦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我热爱这片土地,也为这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自己一份功劳而自豪,那为什么不写呢?”
  徐立钧说,小说是2016年春天开始下笔的,成稿仅用了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全书共20万字。”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是因为这本小说的思路框架在我脑海里已经构思了10余年。”

愿望
笔耕不辍,创作教师系列小说

  “在作品中,我力求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真善美的形象。在那个时代不乏这样的青年教师,尽管他们受到种种不公对待,却对自己的岗位依然热情真挚。”徐立钧说,在《藏马山下》中,他还以主人公徐健的口吻,详细介绍了许多教育教学理念。虽然离开了教学岗位,但他的教育情怀却没有止步。”我们这一代人,到现在仍然坚持在教学岗位的,都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我写教育题材,不仅因为这是我熟悉的生活,更是源于内心由衷的热爱。”
  “下一步,我计划写一个系列短篇小说,还是聚焦教师行业,展现不同时代的教师形象。”徐立钧说,这个系列小说的开篇《俗人与犟种》已经完成,“只要精力允许,我将一直写下去。”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