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麦黄时节话捻转

  □刘润清
  麦黄时节,想起一种消失了50多年的美食——捻转。
  明代宦官史学家刘若愚的《酌中志》说,“取新麦煮熟,剥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ren)转,以尝此岁五谷新味之始也”。新麦制成的稔转,在另外的文献中又写作“捻转”“碾转”“连展”等,这种特别的食物用的都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大麦或小麦。
  捻转,当地俗语“lin zhun”,制作原料是大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农村还在实行“三自一包”,每家每户都有自留地,自留地里除了种蔬菜,还种庄稼,自然少不了大麦。在五谷中,大麦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谷物,比小麦早熟十几天。春末夏初青黄不接,人们迫不及待地想吃顿新麦饭,就想出了做捻转的制作工艺。
  做捻转要选灌完桨又没干透、麦粒青而微黄、颗粒饱满且有一定硬度的大麦,太嫩了浆水尚未凝固,太老了麦粒就会过硬。
  第一步是脱穗。到麦地割上几捆乍黄还青的大麦带回家,适当晾晒,使麦芒干而脆,然后分成小把,将麦穗蹲齐,在粗糙的石面上用手来回磋磨——磋磨要用力适中,过大容易搓碎麦粒。这道工序只是将麦粒全部脱穗去芒就成,再用簸箕扇出麦芒。
  第二步是蒸或炒。根据麦粒的成熟程度,八九分熟就蒸,往大锅中加入适当清水,铺上篦子蒸布,把带皮麦粒摊在蒸布上蒸熟;麦粒六七分熟就炒,同时去掉部分水分,增加麦粒硬度。
  第三步是磨捻。那时候家家户户有石磨,将麦粒倒在石磨上推着石磨转,在两扇石磨的磨口,色泽青绿、弯弯曲曲、细如粉条、长短寸许的捻转夹杂着大麦皮糠旋转着冒出来,落在磨台上,大麦皮与捻转是分离的。大概因为这种美食是经过磨盘顺着一个方向搓捻后旋转的,故名“捻转”吧。每当这时,我转来转去总是不离磨屋左右。母亲知道我的心思,从磨台上抓一把捻转,在两手里倒来倒去,同时几口气吹走麦皮,然后攥成团子递给我,我等的就是这一口,嗅一下麦香扑鼻,吃一口唇齿生香,不粘牙,有韧劲,清爽爽,甜津津,胜似人间所有美味。
  第四步是扇皮。把混杂着皮糠的捻转分批捧进簸箕里,不几下就把皮糠扇了出去,一盆散发着清香的绿丝就等着家人们品尝了。
  捻转的吃法简单,除了直接吃握团子,还可以下粥,花生油葱花姜爆锅后添水,加适量韭菜段、盐,开锅后撒入适量捻转,轻微搅动即可出锅,色香味俱全。如果放在现在,或炒或拌,或辣或麻,烹饪花样多,反而冲释了自然麦香。但捻转看起来软糯,其实不易消化,因此不可暴食。
  捻转是种时令性很强的食品,一年中能够制作捻转的时间也就是大麦成熟前的三五天,稍纵即逝。农家抓住时机多做一些,只留下当天的用量,余者要晒干保存。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农村有了磨面机,家用石磨被扫地出门,自留地收归集体,失去了制作捻转的条件,捻转随着消失了。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