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锣鼓奏出“东方交响乐”

火红的大鼓和高亢的锣鼓声传递出泊里人内心的喜悦。
□周衍默
咚—隆咚隆咚—锵!嗨—嗨嗨—嗨!
泊里镇横河公园的红色巨型“飞扬”塑像下,百面威风凛凛的大鼓一字排开,百位头裹红巾、身穿统一服装的壮汉手握鼓槌立在鼓前,五十多位手拿大镲、小镲和钹铙的女子站在大鼓后面,阵势威武浩大。九点整,领鼓的壮汉将手中鼓槌高高举起,在空中划了一个圈,双槌落下:“咚、咚、咚”!随着头鼓声音响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壮汉们,挥动有力的双臂,用整齐的节奏一起敲打,百面大鼓随即轰然响起,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咚嘚隆咚—锵,咚嘚隆咚—锵……”一阵阵铿锵的锣鼓声,一声声齐刷刷的吼叫声,霎时间,观者侧目,天地动容。
壹
锣鼓是中国民间最为古老的乐器,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乐器。“无鼓不成乐”,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鼍鼓”。商朝甲骨文中,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大同小异的“鼓”字有35种之多。距今两千五百年的《诗经·关雎》更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诗句。《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中著名论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黄帝用夔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由此可见,远古年间的锣鼓就已用于婚礼、祭祀、战争等诸多事项上了。
鼓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还是军队中的“武器”。汉朝,守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箫、笳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叫做“鼓吹”;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威,叫做“鼓噪”。此外,鼓还有特殊作用,古代人把铜鼓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实力的象征;寺庙里,“晨钟暮鼓”是作为报时的工具……纵观中国历史,鼓既鼓动着蒙昧之初的智慧之光,又鼓发着神秘之中的天真烂漫;既鼓铸着血与火的壮怀激烈,又鼓舞着生与死的一往无前;既鼓震着礼仪和权力的威严与瑰丽,又鼓励着精神和生活的欢乐与平凡。作为一种乐器,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如此壮阔的波澜,非鼓莫属。
贰
泊里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少年来,人们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礼仪中喜欢用乐器表达情感。锣鼓,代表着泊里的一种文化符号。泊里解放那天,老百姓自发拉起“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横幅,艺人吹净了飘落在锣鼓上的灰尘,排着整齐的队伍,用最热烈的锣鼓声欢迎人民军队。
1952年,为了活跃市场经济,藏马县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物资交流大会”。作为县城驻地,泊里一连数日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场面。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生剧团”“群力剧团”“民乐剧团”等几家民间文艺团体轮番来泊里演出,一连半月的演出中,生旦登场,弦乐连台,锣鼓的曲调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弦。此后,农业的大丰收、劳模的表彰会、优秀青年参军现场,甚至莘莘学子收到心仪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泊里锣鼓都会发出振奋人心的欢庆声。
元宵节是泊里人欢度新春的重要节日。这一天,在几十面大鼓的映衬下,欢快的腰鼓敲出和谐家园的美丽景色,优美的舞蹈舞出幸福平安的生活画卷。“中国梦”“建设美丽新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港城”“打造世界小城市永续发展的中国样板”等彩车上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火红的大鼓和高亢的锣鼓声传递出人们内心的喜悦,点燃了人们心中澎湃的热情。
叁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泊里锣鼓如今组成了一个包含天圆地方、阴阳结合、动静分离的表演阵容。表演时,中间一位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是领鼓人,鼓和钹按照固定位置依次排列,百面大鼓成两排或圆形排列。
锣鼓的表演通常分四部分。当开场的高音鼓发出“咚咚咚”的清脆声响后,第一部分“闹新春”就开始了。只见百位演员鼓槌齐落,发出“嗨”的呐喊,而后是大鼓间奏、铙钹齐奏,带给人新春热闹的景象。领鼓人一阵激烈的单奏过后,百位表演者再次擂动鼓锤,第二部分“庆丰收”就来到了,这是泊里锣鼓中最具喜庆色彩的一幕。此时,其他乐器以及大鼓轻声伴奏,高音鼓则响起“长流水”和“马蹄调”的声音,十几名女子腰鼓队员从红色的大鼓后面闪出,在脚步移动和彩绸飞舞间,腰鼓发出清脆和顺的声音。当全部大鼓再次合奏时,高音鼓响起紧张、急促、激烈的“急急风”鼓曲,配上有节奏的锣和镲,此时表演就到了第三部分“欢乐颂”。第四部分主题为“好梦圆”,这是整个表演里最壮观的一段。此时,大鼓发出欢快的齐奏声音,腰鼓、平鼓、大镲、大钹既有轮番表演,又不时合奏。千鼓万槌同音,鼓锣交替和鸣,展现出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当领鼓的汉子舞动鼓锤在头顶再旋转一圈后重重砸落在鼓面上时,所有乐器按照锣鼓经的节奏,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却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却胜过石破天惊。接着,鼓越击越急,锣越敲越响,犹如暴风骤雨,排山倒海,气吞山河;又如雨后长虹,山雀和鸣,天地合一。最后猛地一下,鼓声骤停,锣音消失,此时万籁俱静鸦雀无声,给观看的人一个措手不及,呆呆地合不拢嘴……
肆
表演场上最吸引眼球的要属领鼓人封福启了。表演时,舞台就是他的领地,两只有神的眼睛时睁时闭,双臂时高时低,两腿时弯时直,短短半个小时,他已经到了身鼓合一的境界。看他的表演可以感知,泊里锣鼓考量的是心力,迸发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敲打的是重力,表演的是弹力,喷射的是爆发力,所有的声威交织成多种力量的合力,这种集精气神于一身,融天地人为一体的演奏,打出了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源于这份有泥土芳香的魅力,泊里锣鼓成为了一张文化名片、一个文化品牌。泊里人特别偏爱这种威风凛凛的打击乐,或许是因为它性感、雄壮,亦或许是因为它自信、洒脱。鼓点响起后,那种近乎狂野的痴狂,会将表演者带入一种跌宕境界。酣畅淋漓的乐曲中,汉子们忘掉了一切,上下起落的鼓槌就是他们的寄托,震耳欲聋的鼓声就是他们的灵魂,那一面颤抖的牛皮大鼓就是他们的舞台……红身白面的牛皮大鼓发出了震天的声音,似乎在向身后的藏马山宣示着力量,向远处的大海、码头炫耀着胸怀。
锣鼓喧天,铙钹竞鸣。铿锵鼓点里,述说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也展现出无数泊里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执着坚守。鼓点泛起,锣声贯耳,阵阵鼓声中,演绎出了港城汉子的激情狂野,敲打出了泊里镇这片田野沃土上的浩大与壮美,春天由此被锣鼓声点燃,红火的日子在呐喊声中被渲染得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