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体经济为主体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 胡文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坚持实体经济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增强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实现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成绩喜人,GDP从改革开放前的3600多亿元上涨到2019年的超99万亿元,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三五”期间,中央围绕实体经济发展作了多次重要部署,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等。回顾我国的发展史,我国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还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以及2035年的远景目标,必须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三五”期间,我国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4.54万亿元增至31.71万亿元,年均增长5.9%,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9%的年均增速。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8.1%,比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今年前9个月,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其中三季度增长5.8%,呈逐季回升态势。“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取得的显著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展望“十四五”,我们要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积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要从高速增长阶段顺利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在于转换发展动能,由低端要素投入驱动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
创新是国家振兴之源、强盛之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三五”时期,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众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制造业创新从跟跑为主,进入跟跑在加快、并跑在增多、领跑在涌现的新阶段。同时,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仅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32%,比201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100余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补充的制造业创新网络。2020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2015年上升15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过去,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处于学习模仿阶段。但是,“卡脖子”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基础零部件、原材料,靠引进模仿是学不来的,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因此,“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工会主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