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刘在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所谓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关系着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伟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比其物质硬实力来得都要重要。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物质硬实力的同时,都要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从本质上来讲,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彰显,就在于上下同欲、万众同行。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万众同行者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坚信,只要全党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能够攻坚克难、一往无前。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大历史观的立场上审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演进,从而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中国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在这当中,之所以唯有中国不带“古”这个字,就是因为中华文明“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就是因为中华文明绵远流长、从未中断,这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华文化引领我们从苦难走向辉煌;未来昭示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必将引领我们开创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同时,对共产党员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唯一的、排他的,每一名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必须坚如磐石、不可动摇,这不但是我们党对共产党员的政治要求,也是共产党员鲜明的政治标识,更是每一名共产党员政治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注重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快构建文化与文明价值体系,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形象,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的现实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无所敬畏、无恶不作,而这是很可怕的一种状态。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盈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鼓舞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气神。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精气神,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标准,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依托,全面提高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水平。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要求相应提升。如果我们的文化建设水平停滞不前,文化活动开展不足,就必然丧失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挥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引领作用。同时,要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通过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进而汇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作者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教研部主任、高级讲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