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全线首台盾构在黄海学院站始发

青岛地铁6号线正式进入正线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创造了“当年进场,当年具备盾构始发条件”的青岛速度


  地铁6号线首台盾构顺利始发。
  □记者 董梅雪 报道
  本报1月6日讯 今天上午,青岛地铁6号线全线首台盾构始发暨党建联建启动仪式在黄海学院站施工现场举行,标志着地铁6号线工程正式进入正线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创造了地铁建设“当年进场,当年具备盾构始发条件”的“青岛速度”。随着机械化掘进设备的启用,将掀起6号线项目优质高效建设的新高潮,大幅提升6号线的工程建设速度,为争创国家轨道交通示范线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位于西海岸新区,起点为辛屯路站,终点为生态园站,线路全长30余公里,全部为地下线,共设21座地下车站。
  根据全线的地质条件,6号线将综合采取传统矿山法、TBM(硬岩隧道掘进机)、盾构机掘进等多种施工法。其中,明挖区间隧道左右线合计1.36千米,矿山法段区间隧道左右线合计3.89千米,TBM区间隧道左右线合计16.79千米,盾构区间隧道左右线合计27.63千米。全线预计将投入盾构机32台。与TBM不同,盾构机主要应用于隧道掘进中的不良地质环境。
  预制装配式建造技术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轨道交通行业未来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地铁6号线将在6个车站推行装配式车站工法。据悉,此次首台盾构始发的黄海学院站是山东省首座装配式地铁车站,将采用明挖装配式施工工法。黄海学院站为地下2层车站,2020年3月开始进场施工。截至目前,车站基坑开挖已完成90%。作为区间始发站,这个车站是全线第一个围护结构封闭站。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现浇工法相比,预制装配式建造技术具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施工影响、减少人员投入等优点,更符合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环境保护的“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工期可节省4到6个月,能将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对城市交通、周边环境的影响时间降至最低,更容易保证结构质量,施工现场高峰期每班作业工人能由原来的130—180人减少为15—20人,降低施工风险。据青岛市地铁六号线有限公司测算,全线6座装配式车站的建筑面积将达到46918平方米,预计可减少碳排放30%以上。
  据悉,致力于打造成为行业标杆的6号线将处处彰显“智慧地铁”的特色。记者在黄海学院站看到,这里率先搭建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全过程应用了“BIM+”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紧紧围绕现场设备监控、人员管理、安全质量控制等各方面,充分利用物联网、5G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实现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等管理模块智能化、集约化、信息化交互和实时管控,有力提升了管理水平,实现了地铁安全质量智能管控、人员实名制管理、红外测温自动扫描预警报警防疫等措施,为工程建设安全优质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据悉,“智慧工地”管理模式在地铁6号线试点并形成完整技术标准后,将向全市建筑行业推广应用。
  目前,地铁6号线全线绿化、管迁、调流已全部完成,45个工点全面进入主体土建施工阶段。6号线一期建成后将成为贯穿西海岸新区中心城区的大运量骨干线,为西海岸新区再增一条交通大动脉。同时,该线路还将与地铁1号线、8号线及规划的12号线共同形成胶州湾轨道交通环网,在胶州湾东岸、西岸与北岸之间编织起便捷的轨道交通换乘网络,更好地支撑大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施,为青春之岛赋能,为创业之城提速。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