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在服务大局中书写检察担当

区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为新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李宛遥 本报通讯员 迟东军

  在服务发展中展现检察担当、在司法办案中强化检察监督、在履职尽责中提高检察能力……2020年,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工委(区委)“十二大攻坚战”部署要求,综合运用打击、监督、预防、服务等检察职能,在为大局服务中找准检察最佳发力点,全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A 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民企发展

  开展护航民企检察开放日、组织金融犯罪专题调研……2020年以来,区检察院将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作为司法办案和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来谋划、推进和落实,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
  针对最高检聚焦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制发的“三号检察建议”,区检察院2020年共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92人,办理涉及1038名被害人、涉案金额1.9亿余元的飞红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等一批重大案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利益受损群体稳控疏导工作。
  为扛起优化营商环境的“检察担当”,区检察院深入企业开展法律“三进”活动26次,帮助解决涉法难题15件,严惩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坑企害企犯罪22人,办理虚假诉讼等涉企维权监督案件12件,惩治侵害企业知识产权和危害新产业新业态犯罪13人,监督撤销涉企刑事案件2件,对认罪认罚的11名民营企业负责人、业务骨干建议变更强制措施或作出宽缓处理,对其中情节轻微的6人作出不捕不诉决定,全力支持企业“活下来”“能发展”。
  此外,区检察院主动服务新区重大战略开展专题走访调研,出台检察服务措施,设立检察服务站和“智慧检务”平台,建立重大案件专案专办、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等机制,开展带案访企、法治宣讲15次,提供法律咨询25件次,办理阻碍、破坏、危害重大项目建设案件6件,全力为重大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B 324份检察建议,助力社会治理

  运用检察建议这一法定形式提出完善社会治理的“检察方案”,既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监督职责,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有效履职方式。
  “我们对检察建议实行课题式调研、案件化办理,以建议内容的专业精准赢得被建议单位的信服认可。”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具有类案监督意义、社会引领价值的检察建议,邀请人民监督员、代表委员参与公开宣告送达,以建议程序的严谨规范提升检察文书的司法公信。
  2020年,针对办案中发现相关部门存在的监管漏洞、履职盲区、薄弱环节和廉政风险,区检察院向发案涉案单位、监督监管部门、执法司法机关发出各类检察建议324份。“324份检察建议的到期整改回复率达到99.7%。”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检察建议落地落实,他们采取实地走访、调查核实、诉前会议等方式持续跟踪监督,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整改、不反馈的,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或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将检察监督职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C 深耕主责主业,建设平安新区

  2020年,区检察院坚持“破网打伞”与“打财断血”统筹推进,逐案落实签字背书监督制度,发出推动行业监管、基层治理的检察建议15份,同步监督追缴涉黑涉恶财产903万元,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社会土壤和经济基础。
  此外,该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惩各类刑事犯罪,受理审查逮捕案件572人,批捕361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2242人,起诉1661人;严惩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57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等新型犯罪53人;起诉冯立国等14人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胡成斌等8人恶势力犯罪团伙案等涉黑涉恶犯罪9件47人,实现精准指控、诉判一致,为平安新区建设贡献了“检察力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