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六汪镇柏乡村党委书记、柏乡二村网格党支部书记王加英——

真抓实干,小康路上当头雁


  王加英(右)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编者按
  她,在乡村振兴一线谱写着自己的故事:六汪镇柏乡村党委书记王加英扎根基层20余年,将一个贫穷落后村打造成幸福宜居的乡村振兴典范村;她,在奉献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黄岛街道大窑社区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张秀芹用热心、耐心、细心和真心服务居民,被居民亲切地称呼为“贴心大姐”。
  3月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让我们一起致敬身边每一个平凡的“她”!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她扎根基层20余年,工作中真抓实干,通过理清村庄债务、提升村民人居环境和打造乡村特色品牌等方式,将过去落后的乡村逐步打造成幸福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典范。她就是六汪镇柏乡村党委书记、柏乡二村网格党支部书记王加英。近日,记者来到柏乡二村网格,采访这位乡村振兴一线带头人,看她如何用自己的满腔热忱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巾帼力量。

  清理旧债务,树立新形象
  一走进六汪镇柏乡二村网格,街面干净整洁,分类垃圾桶有序摆放,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横贯村庄,给人留下了整洁有序的第一印象。“2003年我刚接任村里工作时,那时候村里不仅环境卫生脏乱差,而且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王加英告诉记者。
  “2003年初,组织上找我谈话,决定让我担任柏乡二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加英说道,当时的柏乡二村,村民人心涣散、干群关系紧张、集体经济负债累累,“针对村庄债务问题,我们首先把所有的账目进行了整理,村里欠村民的钱,及时给村民补上,村民欠集体的钱,则要求及时上交,通过清理债务,清除了影响村庄发展的一大问题。”接着,以王加英为首的村干部通过不断走访入户,与村民一对一交流,让村民感受到新一届两委班子的不同之处,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成立合作社,打造产业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迈出了第一步后,王加英接下来就开始想方设法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大白菜是柏乡二村网格的传统产业,也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一直以来受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制约,大白菜一直卖不上一个好价钱。2011年9月,通过全方位考察,王加英牵头成立了青岛英海园柏乡大白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走合作化生产道路,并注册了“胶玉”大白菜品牌,聘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推广种植新技术,全程有机化管理,目前已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生产。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种植户、合作社、食品加工企业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有效带动周边20个村庄的1200多户村民创业致富,社员年人均分红超过1万元。”王加英说道。

  项目频落地,振兴添动力
  记者在柏乡二村网格看到,由区供销社投资建设的蔬菜基地里,芋头和油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地里有序地工作着。
  “我们家的两亩多地就流转给这个蔬菜基地了,每亩地每年有1000元的流转费用,这个费用每5年还递增10%。同时,我还可以在这里上班,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村民刘付翠向记者说道。据王加英介绍,村里像刘付翠这样情况的还有很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还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我们村流转土地700多亩,2020年10月8日我们又和济宁一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流转村庄土地280亩,用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种植。”王加英说道,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各种项目不断落地,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每年也能给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稳定收益。现在的柏乡二村网格,彻底摆脱了过去债务缠身的困境,把握有利时机,真正实现了村庄的跨越式发展。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