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街道建立“微邻里”工作体系,精细化服务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26个微网格兜起大小事

网格员吴晓妮为残疾居民赵淑英送去了新轮椅。
□本报记者 张希文
本报通讯员 尹建筑
近日,记者在辛安街道了解到,该街道建立了以“社区-网格-楼栋(片区)-住户”为主要架构的社会治理“微邻里”服务工作体系,将全街道22个网格细化到每个居民楼,建立起了226个微网格服务工作群,每栋楼每户居民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员进入微网格群内,让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楼栋长、居民形成组团化管理、实现一体联动,用精细化服务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敬老惠民
关心残疾人 有爱有担当
访民生,听民意,是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的职责和使命所在,除民困、解民难则体现的是网格员心系居民群众的执着与担当。正是因为这份执着与担当,才让关爱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真是太好了,有了新轮椅我就可以出门买菜了,太感谢你了小吴,好闺女!”看着网格员吴晓妮耐心地讲解新轮椅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扶着自己坐上了特别申请的新轮椅,家住辛安街道管马楼小区的赵淑英拉着网格员的手称赞连连,感动不已。
原来,开拓路社区网格员吴晓妮在微邻里群里了解到小区17号楼二单元的赵淑英老两口是双残户,随即开展入户走访。网格员和老人交流后得知,老人多年前因意外事故导致双腿高位截肢,不幸的是老伴也因患股骨头坏死而行动不便,两人的日常生活都面临很大的困难。赵淑英虽有一儿一女,但都因工作原因不能一直照顾他们,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老两口互相依靠、相互照应。
就在前两天,老人不小心从轮椅上摔了下来,幸好离着床近,老人及时扶住了床边没受伤。因为发生了这件事,赵淑英最近买东西都是请邻居帮忙,自己基本没出门。赵淑英用的是老式轮椅,年岁已久,轮轴经常脱落,有时候都不能转动,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只能凑合着用。
“腿部残疾已经给赵淑英老两口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现在又因为轮椅老旧无法出门,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是否可以帮助老人申请一个新轮椅呢?”吴晓妮当即来到社区咨询,得知新一批轮椅按规定需要过段时间才能申请后,她决定向街道残联求助,帮赵淑英提前申请一个新轮椅,以解老人燃眉之急。
街道残联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的特殊情况后,也为吴晓妮的执着所打动,他们积极帮助递交相关材料进行特批申请。这期间,吴晓妮又跑前跑后,帮赵淑英填写表格,递交了身份证复印件、残疾证等材料,仅三天时间,一台崭新的轮椅就送到了赵淑英家中。
>>治堵治乱
拆了堵路墙 顺了居民心
办好百姓身边事,尤其是居民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既要做到“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还要“应必有果,果必有实”。
一道铁栅栏,将居民楼间的胡同截断,公共通道变成了“私家仓库”,行人车辆行至于此不得不折返“绕行”。对此状况,辛安街道辛明园小区的居民很是“堵心”,多次投诉反映这个情况。
“这条路本来直通开拓路,进出很方便,但后来不知道是谁把胡同用铁皮给堵住了,太影响通行了。”一提起这件事,辛明园小区的很多居民就禁不住在“微邻里”群里吐槽,原本好好的一条胡同,竟成了堆放杂物的“垃圾场”,且越堆越多,越堆越乱,影响了居住环境和交通出行不说,万一引发火灾事故怎么办?
陈梦雪在走访中了解到,辛明园小区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杂物乱堆乱放、私自占用公共空间等乱象很早就存在,久而久之成了历史遗留问题。最初用杂物阻隔胡同的是一名租客,现在早就已经搬走,但是租客留下的这个无人清理的“乱摊子”却长时间困扰着周边居民。
街道社会治理网格员陈梦雪在了解到具体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黄河中路社区立即组织志愿者与陈梦雪一同对该处铁板隔断进行拆除,清运出四车杂物垃圾后,彻底打通了堵在胡同里的“杂物墙”。最终,杂物垃圾被运走,现场清理得很干净,被阻断的胡同重新恢复了畅通,不仅消除了消防安全隐患,也让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心情变得顺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