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泊里炉包

  □周衍默

  与“天津狗不理”“青岛大包”相比,泊里的炉包名气不大,甚至不上数,但它以酥脆的口感、鲜嫩的馅料、馥郁的香味,丰富了农家餐桌,滋润了一方百姓,成为泊里人喜爱的美食之一。
  泊里炉包的馅料很平常,平日里做包子和水饺用的食材都可以做炉包。最好吃的是用猪肉和白菜、韭菜调制的一种馅:猪肉切丁,葱姜切末,菜切碎,加入盐、酱油、味精,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便有一股清香飘来。面粉经过和面、发酵、醒面,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擀圆皮填馅,拧成花瓣状,便准备装锅了。
  泊里炉包用的是平底锅。在锅中加入花生油,量稍多一点,加热后摆放包子,包子略煎一下,一碗水加一点面粉调成稀糊,倒入锅中,盖锅,小火焖至水干起饹馇,这样,上部炫白、底部金黄的炉包便出锅了。
  那日,几位朋友小聚,推杯换盏后我推荐吃炉包,大家的表情有些不以为然。炉包上席后,有人尝了一个,大呼好吃,于是,众人纷纷伸筷,转眼间,两盘炉包一扫而光,其中一位说在别的饭店也多次吃过,味道并不佳,为什么泊里的炉包如此好吃?我告诉他们,别的饭店为了上桌及时,炉包都是头天晚上提前包好,待客人要吃时,菜馅已经不新鲜,包子皮也发涩,味道自然大打折扣。只有泊里的炉包,都是现做现炸现卖,且熟一锅上桌一锅。因此,新鲜刚出锅的包子,便焦黄酥脆,入口松软,内馅鲜美了。
  朋友不信,非要到厨房一探究竟,征得饭店老板同意,我们来到后厨。这里的一角架着一块大案板,两边各有一个女工在做包子。揪面、捏坯、装馅、折拢、抚平、搓圆,一个包子很快就做好了。厨师长告诉我们,这里用的面粉是石磨加工的小麦粉,未曾被提纯;发酵用的酵母是自家预留的,它盛在一个漂亮的瓷罐内,走近便有一股清香扑鼻;和面的水用的是优质的藏马山矿泉水,做馅用的肉是猪后腿上的精肉,各种菜也是当天采摘的最新鲜的绿色蔬菜……靠窗的位置,有一个大圆盘电炉锅,锅里已经倒上薄薄的一层花生油,一位身穿洁白工作服的女工正在装锅,她很迅速地把一个个素白溜圆、大小一致的包子整齐地排在锅内,盖上锅盖。几分钟后,炉灶上便冒起了热气。十分钟后,炉包熟透,她拿起一个小铲子铲起来,扣在盘内。这位颇有文采的朋友看完整个流程后,对倒扣在盘子内的炉包戏称:这一扣,可真像桃园结义呀!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诗人苏东坡曾对环饼大加赞叹,赞美它匀细、色鲜、酥脆。我想,假如当年他见识到泊里炉包,以品赏美食而著称的他一定会作出比环饼更优美的诗句。
  为了照顾不同口味的人,如今,泊里炉包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馅:猪肉、羊肉、牛肉、虾、墨鱼、黄花鱼、鲅鱼等等,味道各不相同,样样鲜美无比。
  小小泊里炉包,营养全面,给人美的享受,传承了吃的文化。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