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积攒美德家底,换来文明乡风

宝山镇推行“德育银行”模式半年多来,村风家风民风显著提升


  宝山镇大陡崖村村民在德育银行用积分兑换日用品。□记者 周莹 摄
  □本报记者 周莹   
  2020年底,宝山镇积极探索积分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农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为抓手,开始领办“德育银行”,在大陡崖村试点后将这一模式逐步推广至全镇,引导符合标准的村民建立积分账户,德育积分可在德育银行服务站兑换日用百货和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宝山镇的德育积分兑换项目已运行半年多时间,实际效果如何?近日,记者走进宝山镇进行实地探访。
  德育积分换商品
  村民参与热情高
  近日,记者来到宝山镇大陡崖村的“德育银行”,里面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日常生活用品在这里都能找到。与一般的银行不同,村民来到这里不是存款取钱,而是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洗衣粉、方便面、洗洁精、卫生纸、油盐酱醋,选好商品后拿到收银台用自己账户里面的积分进行兑换。
  据了解,“德育银行”是宝山镇推出的德育积分兑换项目。2020年底,宝山镇以农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为抓手,开始领办“德育银行”,探索积分激励和约束机制。大陡崖村作为该镇第一个试点村,全村182户村民都建立了积分账户。
  “过去几个月,村里一共发放了2万分道德币,兑换出去1万分道德币,兑换率每月都呈上涨趋势。”宝山镇社会治理中心驻大陡崖村网格员、村德育银行平台管理员潘洪菊说道。
  一个积分一元钱
  线上操作更便捷
 那么,“德育银行”是怎样设立并运转起来的呢?据介绍,在过去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宝山镇探索建立“1+5+N”的德育指标评价体系,围绕环境保护、睦邻和家、乡村发展、公益奉献和自治守法五方面,由村评分小组按照优劣标准,对村民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加分或扣分,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乡风。
  不仅如此,为提升“德育银行”平台的便捷性,宝山镇专门开发了手机小程序,每户村民都拥有自己的账户,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事件申报、积分查询、商品兑换等操作;村级管理员则可以从后台系统进行审核、汇总、提报等操作,让整个操作流程更加方便快捷。
  “根据评价体系,对村民每个月的表现进行加分或扣分,德育积分可以用来充当货币,1个积分相当于1块钱,用账户积分可在德育银行服务站兑换所需的日常百货,也可以兑换理发、查体、拍全家福等社会化服务。”风河村党委书记杨力介绍。
  弘扬道德有回报
  乡村振兴添动能
  自6月份在全镇推广以来,“德育银行”项目第一批第二批12个试点村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第三批32个试点村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预计本月内第三批试点村将进行首次积分采集工作,并于下月初开始首次兑换工作。
  “‘德育银行’其实就是文明乡风的一种数字化呈现,好事有人夸、坏事有人管、弘扬道德有回报,村风、家风、民风明显提升。”宝山镇党委书记胡文国介绍,“我们的‘德育银行’正以一种无形且有效的力量,真正调动起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村规民约落地落实,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