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社会治理工作站,兜起民生大小事

长江路街道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工作站功能,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


  长江路街道社会治理流动工作站为民服务解难题。
  □本报记者 丁霞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拓宽社会治理受众面,日前,长江路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将16号流动工作站开进马濠公园南侧区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服务活动,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今年以来,该中心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工作站“社会治理先行地 幸福生活体验区”的功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实行站长负责制
  责任层层有落实

  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长江路街道致力于将社会治理工作站打造成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有效的社会治理桥头堡。据了解,长江路街道目前共设有5个社会治理工作站,分别是16号、33号、18号流动工作站和2个固定社会治理工作站。
  长江路街道根据工作站布点位置的实际特点和居民需求做出具体工作计划,在做好巡查、应急、受理、调解、执法、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常态化开展有亮点、有特色、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各类服务工作。
  除此之外,长江路街道还严格落实站长负责制,明示工作站人员公示牌,将工作站功能定位、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上墙,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拓展“治理朋友圈”
  打造“善治指挥链”

  “我们的专职网格员充分利用工作站功能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长江路街道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李海明告诉记者,以16号流动工作站为例,该工作站现配备站长1名,指导员2名,网格员2名,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员多能”“一岗多责”工作机制,坚持“实”字为要、“干”字当头,充分发挥联动枢纽作用,联合“小雨点公益组织”开展世界禁烟日活动、联合“手拉手公益组织”开展防诈骗知识宣传活动、联合“国晟目华眼科”“益视博眼科”开展全国爱眼日活动等,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一站兜起大小事”,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温度、精度与广度。
  为给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街道拓展“基层善治朋友圈”,整合执法、安监、环保等职能部门常驻工作站,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好、群众的事情办理好、群众的利益维护好。
  街道还将社会组织引进工作站,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合伙人”,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依托工作站建设志愿者工作点、社会组织服务点、爱心企业奉献点等,在工作站张贴相关组织标识,公示每周工作站服务项目,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知晓率与参与度。

  网格组团工作群
  服务群众更精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长江路街道充分发挥专职网格员的联动枢纽作用,通过组团化联动工作群对事件进行处置。同时,联合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工作,实现常态化监督管理。
  记者来到街道社会治理工作站,看到工作站的爱心雨衣、工具箱、医药箱等设施配置齐全。“工作站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医疗救助、消防安全等各类培训,让工作人员可以熟练掌握救助技能。”李海明介绍,工作站还联合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切实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感。
  下一步,长江路街道将继续围绕联动处置、分析研判、现场督办、政策宣传和便民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