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银行”开通普法窗口
区司法局联合宝山镇实施“法德共育”工程,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李宛遥 本报通讯员 张林元
登录“德育银行”APP法治云课堂,可以观看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视频;学习法律知识收获德育积分,可在公益超市兑换物品和服务……日前,区司法局与宝山镇创新乡村普法模式,在宝山镇“德育银行”APP上线法治云课堂,实施“法德共育”工程,将“德育银行”拓展成为面向广大群众普法的新平台。
在“德育银行”开通普法窗口,极大调动了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为普法阵地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德育银行”法治云课堂已覆盖宝山镇44个网格村,约2万名村民参与到自主观看学习中来。
探索乡村依法治理新模式
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宝山镇创新实施村居党支部领办“德育银行”项目,建立“1+5+N”开放性德育指标评价体系。
“1”即维护支持村党支部领导;“5”是每月根据群众在践行和参与环境保护、睦邻和家、乡村发展、公益奉献、自治守法5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量化积分;“N”是将村民获得镇级以上荣誉称号表彰或其他经党支部认定的应该给予奖励的事项通过“一事一议”全面纳入赋分系统。
“1+5+N”形成村庄治理体系的新抓手。农户每月践行和参与表现情况兑换为量化积分,可用于在公益超市兑换日常用品及其他社会化服务,为引导群众自觉积极参与乡村依法治理提供了强大助力,在推动群众自觉参与村庄治理、弘扬文明乡风等方面迅速取得显著效果,营造出了“好事有人夸、坏事有人管、弘扬道德有回报”的浓厚氛围和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构建法治宣传新阵地
“德育银行”开发了涵盖镇、村两级平台的手机APP,建立完善了党组织领导的乡村依法治理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乡村依法治理科学化、数据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和实用性。
“德育银行”让奉献增“值”,让德者有“得”,使“干好事、赚积分、得实惠”成为村民的潜意识,争先进、多得分、做表率的文明乡风日渐浓厚,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实现了乡村依法治理手段多元化、精细化、科学化,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依法治理新局面。
为满足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区司法局与宝山镇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拓展“德育银行”APP的功能,开辟专门的普法宣教板块——宝山镇法治云课堂,首批上线区司法局自制普法视频73个,包括普法动画46个、“法治新时代”普法微剧场剧目27个,内容涵盖宪法、民法典等多部法律以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扫黑除恶、环境保护、土地保护、农民工权益保障、老年人及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领域。
普法视频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变为生动的画面语言,群众通过“德育银行”手机APP即可观看,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就能学习到多种法律知识,便于入脑入心。据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法治云课堂将增加线上考法功能,采取季度一小考、年度一大考的模式,把“德育银行”拓展为农村“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的培养和考核平台,让基层群众共享法治红利,增强自治能力和水平,为宝山镇打造法治镇街新样板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