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镇大力扶持麦草画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麦草作画,点草成“金”

泊里麦草画第四代传承人许加梓在制作麦草画。

□文/图 本报记者 丁霞
麦草画又叫麦秆画,是民间剪贴画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泊里镇封家庄村村民许衍友重新拾起这门古老的技艺,选取本地符合要求的麦秆,通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做成了一幅幅光泽透亮、活灵活现的作品。2018年和2020年,泊里麦草画手工技艺分别入选青岛市级“非遗名录”和山东省级“非遗名录”。
近年来,泊里镇通过“合作社+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让更多村民参与麦草画制作,让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够实现就业增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传承技艺<<
精心改良制作技艺
创新传承文化瑰宝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泊里镇市民文化中心的青岛秦汉麦草画展馆,见到了泊里麦草画第四代传承人许加梓。谈起父亲许衍友对于麦草画的痴迷,许加梓感慨万千:“当年父亲是村里学校的校长,为了把麦草画手工技艺传承下来,他一边教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麦草画的制作。当时的制作工具很简单,就是把烙铁放在锅灶里加热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掌握火候进行麦草画的着色。”
据许加梓介绍,当年为了改良麦草画的制作技艺,父亲许衍友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都用在了麦草画上。“记得有一次,父亲拿回了26.8元的工资,他和母亲商量拿出20元用于麦草画制作,剩下的6.8元补贴家用。”许加梓说,当时家里有5个孩子,生活很是艰难,父亲却想尽一切办法省吃俭用,把大部分钱都用在了购买制作麦草画的原材料、装裱的工具上,“当时父亲做出来的麦草画也卖不了钱,还花了家里很多钱,亲戚朋友都很不理解。可是,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麦草画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是文化瑰宝,一定要传承下去!”
“像我父亲这样的老一辈的匠人,他们在当时制作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仍是凭着一份热爱坚持了下来。”许加梓告诉记者,2020年父亲住院期间,甚至在去世之前和他交流的还是麦草画,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焕发活力<<
参加上合峰会展览
麦草画走向大市场
“为了更好地传承麦草画,父亲前后大概收了60个徒弟,可是由于麦草画没什么利润,大部分人都离开了这个行当。”许加梓说,了解到父亲的心愿后,他便想着把这副担子挑起来不让父亲失望。
“我当时的想法是先跑销路,先后去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推介麦草画,让更多的人知道麦草画。”许加梓说,2012年,他收到了麦草画订购款7.8万元。这“第一桶金”让许加梓有了信心,越来越坚信麦草画是有很多人喜欢的。
2015年,许加梓成立了青岛秦汉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泊里麦草画实现了正规化、公司化管理。近年来,公司在许加梓的带领下,狠抓质量管理,增加花色品种,并积极参加各种展览活动,扩大销售渠道,很快进军国内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营业额逐年提高,成为当地文化企业发展的榜样。
2018年,泊里麦草画作为西海岸新区的地方精美工艺品代表,参加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齐鲁风韵展”,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同年,许加梓入选“青岛西海岸新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9年5月获评新区首批“民间传统技艺人才”称号。
最近,许加梓完成了一幅人物肖像麦草画。“这是我给父亲做的一幅肖像,在我心里他是当之无愧的泊里麦草画奠基人。”许加梓说。
>>产业致富<<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在青岛秦汉麦草画展馆,随处可见制作精美的麦草画作品。其中,花鸟鱼虫类作品《牡丹》《雄鸡》等处处显示出麦草画传承人独有的切丝技艺以及富有特色的染色工艺;大型作品《清明上河图》《五牛图》则体现出千年麦草画文化与劳动人民智慧的完美结合;其他各类画作还有近二十个系列,80余个品种。能迅速制作正能量作品也是泊里麦草画的一大特色,如抗疫期间推出的《钟南山院士》《众志成城抗疫图》,以及今年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麦草画作品等。
近年来,泊里镇通过“合作社+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让更多村民参与麦草画制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实现就业增收。许加梓告诉记者:“像制作麦草画板这一环节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们会在泊里镇的统一安排下,每年定期培训村民300人左右,村民完成培训后在自家炕头上就可以制作,一天挣个百八十元没问题。”
近年来,在泊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泊里麦草画集展览、制作、销售于一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9年,泊里镇出版《泊里麦草画手工技艺》一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麦草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培养传承人,让泊里镇周边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制作麦草画。希望泊里麦草画能成为家家户户的收藏品。”许加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