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陀螺

  □乔加林
  儿时住在乡村,孩子们的玩具甚少,大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用“土”法子制作,我经常玩的陀螺便是“纯手工制品”。
  制作陀螺的方法很简单。首先选一截上好的木棍,用锯锯下一小段,再用斧子或菜刀进行加工,由大圆柱作头,小圆柱作腰,把一头削尖,然后在尖部挖出一个小窝,找一个稍大一点的金属滚珠砸进窝里,最后用砂纸打磨光滑,一个陀螺基本就成了。玩陀螺还要配上一个鞭子,鞭子是一根细绳系在一根食指粗的木棍上做成的。
  玩的时候,将鞭子绳缠绕在陀螺上,尖头朝下,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大拇指轻轻压住上面,右手抽拉鞭杆,瞬间陀螺便从左手弹出旋转起来。用鞭子紧抽两下,陀螺就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风驰电掣般旋转起来。随即,有浮土的地面就会出现一道道弯弯曲曲的凹痕,直到寻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只在原地打转,陀螺才显示出它的迷人之处。
  说起陀螺,最让小伙伴们兴奋的莫过于“互撞”了。“互撞”就是二人将自己的陀螺抽到“佳境”时,其中一人将自己的陀螺猛抽一鞭,让它们撞在一起,碰撞瞬间,看谁的陀螺首先倒地;其次是抽到最佳时间,停止动鞭,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最长。
  记得有一次,我到家附近的巷口找了一根粗木头,拿钢锯条制作了一个炫酷的陀螺。做陀螺简单,但要做好却是要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一是尖的部分越短越好,这样它的重心才会低,转速快、不易倒;二是尖部一定在正中心,这样陀螺的平衡力就更好,转的时间会更长。经过两天的精心加工,我的大陀螺终于制作成功,我把贴在大门上的春联撕下来用水打湿包在陀螺上,很快它就变成了红色的陀螺。我又制作了一根小竹鞭,在末端系上一条略长的布带,然后一溜烟跑向村西头的晒场——那里已经响起抽打陀螺的“啪啪”声很久了。几个小伙伴围在晒场中央,使劲挥动手中的鞭子,愉快地追打着飞速旋转的大小不等的陀螺。
  我走到晒场中央,试着挥了一下竹鞭,布带长度刚好。我随即麻利地掏出新制作的陀螺,用布带缠了三圈,然后弯下身子,把心爱的宝贝轻轻立在地上,再迅速抽动布带,带动陀螺旋转。然后,我快速挥起竹鞭,舞动布带精准地抽向陀螺,使其平稳地转动起来。陀螺在晒场上直立旋转,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脚趾尖点地,欢快地舞着芭蕾,片刻也停不下来。小伙伴们来了兴致,非要比试一下谁的陀螺旋转的“火力”最猛。大家三三两两围在一起,手中的竹鞭一下比一下用力,眼睛一刻不离地面,彼此心里盼着自己的陀螺能将对方的撞倒。而此时,飞速旋转的陀螺只管尽情地舞蹈,对主人的心意无动于衷,它们似乎有了默契,多半时间各自玩耍一番,偶尔挤撞几下,也不影响对方的快乐心情,只有玩得有些筋疲力尽了,才会重新挤到一起,轻轻触碰一下,最后慢慢停止转动,相互倒在一起……
  四十多年过去了,儿时玩陀螺的情景时常浮现在脑海里。有时我会想,人生难道不也是如此?每天东奔西走地忙碌着、旋转着、生活着。人生就像陀螺,充满着欢乐、艰辛,更充满着变数。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