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交通运输局实施国省道路面小修工程,对病害严重、行车不畅的路段进行维修养护
道路“治病疗伤”,保障平安出行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本报通讯员 李国华
眼下,在新区一条条国省道上,养路工人们正在为路面出现的坑槽、裂缝等病害进行处治,将影响通行安全的一处处“伤疤”修补好,一条条平安畅通路不断延伸拓展。
自2021年9月份以来,区交通运输局组织实施了辖区内普通国省道路面小修工程,涉及国道丹东线、国道黄海线和省道蓬黄线等9条国省道,对病害严重、行车不畅的路段进行维修养护处治,为道路“强筋壮骨”。截至目前,已完成省道黄大路等7条国省道面层修补8.4万平方米,修复路面裂缝6.9万延米。
修复破损道路
消除各类隐患点
近年来,新区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随着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公路客货运量日益增大,车辆重复荷载加重,路面不堪重负。加之部分公路修建时间久、运营时间长、沥青路面出现老化,境内黄大路等路段纵横裂缝、沉陷、坑槽等时有发生。
为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区交通运输局组织实施了国省道路面小修工程,纳入路面小修工程的道路涉及国道丹东线、国道黄海线和省道蓬黄线等9条国省道,总长度350.11公里,累计修补面积达9.6万平方米,实施密封胶灌缝约3.06万米,工程覆盖区内大部分镇街,总投资约2346.18万元。
错峰分段施工
将影响降到最低
据记者了解,在沥青路面修补中,施工单位青岛鲁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克服过往车流量大、交通组织困难、病害分散、作业面大小不均等不利因素,针对作业里程长、修补数量大等特点,科学调整施工方案,精心安排现场施工。对局部小面积病害,采用人工挖补处理,恢复路面表面功能。对连续大面积病害部位,采用铣刨机等机械化作业方式,保持路面完好。
为尽量避免白天占路作业、影响社会车辆通行,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施工人员选择在夜间车流量小的时段进行错峰施工、分段实施,修完一段放开一段,将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前期高峰作业时已展开作业面3个,日投入人员57人,调配铣刨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40余台。
提升路况颜值
畅达百姓幸福路
“沥青路面一旦出现坑槽和裂缝,雨水有了空间就容易留存。长期雨水渗透浸泡,会影响沥青面层、基层稳定。同时,在过往车辆的动态碾压作用下,会让路面逐渐松散破碎。”区交通运输局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养护科负责人王玉基介绍说:“若不及时修补,病害将会进一步扩大,路面平整度变差,行车舒适度下降。既容易造成潜在的通行隐患,也加大了后期道路养护成本和资金投入。”
小小一处坑槽,事关人民群众出行安全。目前修补作业已近尾声,道路通行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使用寿命也将大大延长。同时,维修后的道路路面平整、整洁美观,路况颜值、行车速度舒适度提升,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