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公交车进村,让花饽饽生金
张家楼街道庄家疃网格第一书记戴莹办好民生实事,带动乡村发展

戴莹(左)推动庄家疃网格胶东花饽饽传承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周莹
“自2020年5月驻村以来,每天都在和老百姓打交道,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不仅要身到农村,还要心到基层,要坚持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忧,才能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翻开西海岸新区交通运输局驻张家楼街道庄家疃网格党支部第一书记戴莹的驻村日记,这样一段话,被当作座右铭,工工整整地写在扉页上。
>>解决出行难<<
村里来了公交车
2020年5月,新区组建全区乡村振兴工作队,区交通运输局的戴莹经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选派,来到了庄家疃网格,开启了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工作。
从长年坐办公室到真正脚踏泥土,戴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为更好地从事这份工作,戴莹通过走访党员群众、实地调查等形式,摸清了村庄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到了工作开展的突破口。
在进行村民走访时,戴莹了解到,因为路况原因,距离庄家疃最近的公交站也有2公里,村民坐车需要骑电动车或者步行走到站点再乘车,给村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了进一步摸清实际情况,戴莹多次驾车对村庄前后的多条道路进行现场踏勘,记录每条道路的路况和距离,并向派驻单位领导作了专题汇报。
戴莹带领村民将村内的集市位置进行了调整,为新建车站腾出地方。同时,硬化村庄路面,设置安全警示设施,对街道两侧树木进行修剪清理。不到30天,村里就达到了公交车运行的条件,502路公交车直接开进了村里。通车当天,村民们早早来到庄家疃公交站牌前等车,纷纷感慨道:“真是没想到,在村里就可以直接坐上公交车,真的太方便了。”
>>办好身边事<<
村民生活大变样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我们的本分,群众的诉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在戴莹的驻村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被标红。
驻村以来,为解决村内孩子们暑期学习需求,戴莹积极争取团区委“青桐学堂”暑托班在村内开立培训点,同时还与驻区高校联系,在村里设立长期的支教服务点。针对村里60岁以上老人开展“定格时光,收藏记忆”爱心义务拍摄服务,为老人定格美好瞬间。为了让乡亲们喝上洁净的饮用水,戴莹和村两委成员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支持,购置了成套制水机设备,建起村里首个“为民水屋”。为全村336户村民免费提供净化水,保证了村民们的用水安全。
2020年夏天,因汛期排水不畅,导致部分村民家中进水,戴莹多方联系亲朋和社会资源,为村民开渠筑坝抵挡水患。为进一步提升村内基础设施,戴莹和村两委争取了区级财政奖补资金支持,为村里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和绿化设施等。
“很多事情我们做起来觉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只有设身处地为村民们着想,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戴莹说。
>>传承非遗技艺<<
饽饽架起致富桥
如何带领村民破解村庄增收瓶颈是戴莹心里的一件大事。2020年11月,戴莹邀请胶东花饽饽非遗传承人刘冰清进村开办面点培训班,免费向村民传授面点制作技艺。2021年4月,庄家疃花馍省级非遗乡村传承点正式挂牌成立。
庄家疃村民崔铭芹说道:“以前看村里人在传承点学做花饽饽,非常羡慕,现在自己也成了一名面点师,有了稳定的收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2021年7月,张家楼街道“乡村梦工场”正式启用,庄家疃非遗传承点成为首批启动的六个项目之一。在“乡约青岛 最美春光”2021美丽乡村打卡地综合评选活动中,张家楼街道庄家疃的胶东花饽饽被评为“青岛最受欢迎乡村伴手礼”。
2021年10月28日,张家楼街道“乡村梦工场”首个小微园区——乡村文旅研学基地开工仪式在同泰新村庄家疃举行。项目总投资约300万元,占地面积约220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20平方米,计划于2022年6月完工。
对庄家疃的未来,戴莹充满了信心。“下一步我们要利用好乡村文旅研学基地的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旅游线路,研推花饽饽创意产品,助力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