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一个“园”,带富一个村
“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为六汪镇常家庄网格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孙长国(右)和刘福昌在大棚内查看西蓝花幼苗生长情况。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六汪镇常家庄网格的“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看到,这里的甘蓝、西蓝花等幼苗长势旺盛,水肥一体化滴管道等农业设施一应俱全,农民们在大棚内忙着育苗……自“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落地以来,给常家庄网格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沟沟坎坎的农田“长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这一系列变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家庄”产业园
让贫困村大变样
对于六汪镇常家庄网格党支部书记孙长国来说,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产业振兴的重要性。“我们村过去是省定贫困村,村民收入低,村集体发展缺乏活力,可自从‘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落地我们村后,一切都变了,村民的钱包鼓了,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村庄发展驶入快车道。”
近日,记者来到“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在孙长国的带领下参观了育苗大棚,“昨天我们刚刚结束上一批次的幼苗移栽工作,现在正在对棚内的幼苗进行通风处理,主要作用就是增强幼苗的适应力,提高幼苗移栽大田的成活率。”园区负责人刘福昌介绍,今年园区一共培育了500多亩的西蓝花幼苗,从4月8日开始,幼苗开始陆续出棚,“我们这一批幼苗是从今年2月底开始培育的,等幼苗长到6个叶的时候就可以移栽大田了。”刘福昌说。
记者在园区大棚西边的大田看到,已经栽种了西蓝花的地块旁边是大片绿油油的麦田,刘福昌介绍,这也是“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流转的土地,因为已经连续几年在这些土地上种植紫甘蓝等蔬菜,为了避免重茬,保证土地健康和农作物产量,今年就在这些土地上换种了900余亩小麦,为接下来的蔬菜种植提供足够的土地营养保障。
土地流转增收入
门口打工鼓腰包
“土地流转给产业园了,我们也给产业园打工,一块地两份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别提有多开心了。”常家庄网格村村民王丕军自“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落成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的工资在120元左右,现在正是产业园最繁忙的时候,幼苗移栽期间,每天大约有80余名附近的村民在产业园工作。“除了这些固定在产业园工作的村民之外,土地流转解放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让很多村民得以去村外寻找工作机会,通过打短工的方式增加个人收入,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孙长国告诉记者。
“随着‘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的建成,我们村集体每年可增收6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每户村民每年增收近万元。同时,园区还能吸纳当地5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每人日工资超过80元,按每户两个劳动力计算,每年可带动每户村民实现工资收入5万元以上。”孙长国介绍,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常家庄网格村由旱田作物种植向优质蔬菜种植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富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培养现代农民
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关键是以产业融合、产业兴旺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塑造发展的内生动力。“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不仅仅是蔬菜种植基地,它还改变了以往的资本、技术、智力等要素投入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与青钢集团开展合作,确立了“蔬菜种植基地+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中心+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发展战略,同步配套建设物流、仓储等设施,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经营。
除此之外,企业还面向全国招聘了15对蔬菜种植能手夫妻,让每对夫妻负责一个区域蔬菜的技术管理,并带领3至5名当地村民务工,让村民在园区务工体验、了解和学习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产前、产中、产后,企业都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与服务,既能进一步培育新型农民,又能更多地添补村民腰包,带动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还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带来更多效益,最终实现企业发展与村庄致富双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