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扫码领礼品?小心“馅饼”变陷阱

黄岛警方抓获6名以“微信扫码送免费礼品”进行引流的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

  □本报记者 王雪 本报通讯员 齐林新
  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不断翻新,成为当前危害群众财产安全的重要犯罪方式。近期,黄岛公安分局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中,对以“微信扫码送免费礼品”进行引流的诈骗犯罪,采取“釜底抽薪”的战术,打掉两个犯罪团伙,抓获6名嫌疑人。

  用手机“干兼职”
  女子被骗3万余元
  4月8日,家住泊里镇的王女士来到泊里派出所报案,称自己被骗了。
  据王女士表述,4月7日,她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发了一个二维码,说可以在家干兼职,便用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进入一个聊天页面后咨询干兼职的事。对方给王女士发了一个网址链接,让她下载一个软件,注册登录后会有专人给她派任务。
  “任务内容很简单,就是到微信视频号里点关注,点一个关注就是一单,可以挣2.5元。”王女士说道。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赚钱,这让王女士开心不已。平台工作人员又告诉她,还有更挣钱的兼职——买积分做任务,赚取返现,投得越多赚得越多。于是,王女士选了一个30的积分,工作人员说第一个任务算是平台赠送的,王女士轻松赚到70元,在她绑定银行卡后,对方很快通过支付宝将70元转到她的银行账户上。“收到转账的时候,感觉这个兼职可以干。”王女士说道。当天,王女士往平台里又充值500元,购买了一个500的积分,对方转回了638元。
  4月8日上午,王女士在平台里选择了3000元的积分,往工作人员给的银行账号转账3000元,结果对方说王女士操作失误,必须继续充值才能领取任务。王女士于是又充值5000元,并按对方说的步骤操作,但对方还是说她操作失误,无法提现,并表示必须选一个30000元的积分,做完才能提现。由于王女士急于将投入的钱取回,便相信对方又充值了30000元。没想到,工作人员又说她的积分是98分,还缺2分,充值20000元能得1分,因此需要她再充值40000元。此时,王女士意识到被骗,便赶紧到派出所报案。

  缜密侦查打掉
  两个诈骗团伙
  无独有偶,就在王女士报案当天,市民李某某也因在微信群里扫了二维码、下了APP软件做任务而被诈骗6000余元。由于两人都是从微信群里扫“招聘二维码”开始步入骗局的,案件侦办人员决定从二维码入手进行追查。
  在黄岛公安分局刑侦大队牵头下,泊里派出所、珠海派出所的办案民警迅速展开工作。民警很快查明,王女士所扫描的“招聘二维码”是本地一名群众转发的。据其描述,他到泊里镇驻地的一家超市购物时,门口有两名外地口音的妇女在送免费玩具,前提是要用手机扫她们的二维码。这名群众想反正就是扫个码,也没有什么损失,还能免费得到玩具,就将手机交给她们进行操作。两名外地妇女拿着手机一番操作之后,送给这名群众一个玩具。
  办案民警根据线索进行调查,发现扫二维码免费送礼品的人不止这两名外地妇女,在其他超市门口和大集上也有类似人员,他们两人一组,一唱一和,吸引群众扫码。经过大量取证后,警方收网抓捕,将两个诈骗团伙、6名嫌疑人抓获,当场查获作案用的手机多部和小礼品若干。

  扫码就“送礼”
  小心有“猫腻”
  经审讯,临沂市的刘某慧、王某秀、陈某侠、刘某真是一个团伙,今年2月以来,她们利用线上人员发放的兼职二维码,在临沂本地推广实施诈骗,并到山东省内其他城市以及安徽、江苏的多个城市,找人员密集的超市、大集,以免费送礼品的方式诱导群众扫码,伪装成兼职招聘广告进行诈骗。办案民警查明,刘某慧等人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推广宣传了9000多个诈骗链接,获利13万余元。
  另外两名嫌疑人吕某和栾某某是一对夫妻,来自吉林省。据两人供述,他们也是从今年2月开始推广二维码广告链接的。吕某在赶集时,看到有一名男子在进行“扫码送玩具”,他了解后觉得有利可图,就加了这名男子的微信好友。随后,吕某和栾某某批发了一些成本在20元左右的毛绒玩具、凳子等,从那名男子处获取二维码图片,到商场附近或者大集上推广,共获利4000余元。
  扫码获取免费礼品怎么会导致他人被诈骗呢?据6名嫌疑人供述,他们拿着贪图免费礼品的群众的手机进行操作,将诈骗二维码转发到10个50人以上的微信群。这些诈骗二维码链接的网页伪装成招聘网站,诱导群众下载诈骗APP,进而落入刷单诈骗的圈套。刘某慧等嫌疑人贪图赚快钱,为线上诈骗分子提供诈骗对象源,目前因涉嫌诈骗被黄岛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民警提醒,市民在遇到手机扫码免费领取礼品时,千万别动心。扫码领取礼品的群众自认为本人没有什么损失,还能得到免费礼品,却沦为骗子的“工具”,领取免费礼品者的微信好友都有可能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随着警方宣传力度的不断增大,如今人们大都知道刷单是诈骗,于是骗子又给刷单诈骗披上新“外衣”,做兼职、做任务、购买积分等都是其常用的幌子,市民一定要注意辨别。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