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新标杆
青岛董家口经济区

董家口经济区千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作为省、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坚定不移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用足用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省级化工园区等平台优势,坚持开拓创新、敢闯敢试,先后获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第四批“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入选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的70个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化工园区,园区先进做法被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工业报等多次报道,充分发挥了功能区改革攻坚、创新突破的示范带动作用。
新挑战,新目标,新作为。按照新区“一四四六”总体思路,锚定“打造支撑青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奋斗目标,围绕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的发展目标,董家口经济区将立足港产城融合发展主线,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在改革中释放新活力、汇聚新动能。
打造千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一是优化提升产业规划。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高标准提升董家口化工产业园规划建设水平,修编《青岛董家口经济区临港产业发展规划》《青岛董家口化工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青岛董家口化工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临港产业升级、产业布局优化。二是实施产业链招商。建立“产业链招商图谱”,精准引进百亿级项目和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主”企业,发挥大企业、“链主”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开展产业链对接、上下游配套项目招引、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尽快形成千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三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需求配置创新资源,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校地绿色化工合作平台,探索引进中试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设智慧化工园区。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推进化工园区智能智慧平台建设,加快信息化技术与管理体制深度融合,建成集智慧安监、智慧环保、智慧物流、智慧管廊等为一体的产业园综合管控体系,提升智能化、现代化、一体化管理水平,创建“国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
打造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新标杆。一是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立港产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全力服务保障港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LNG三期等总投资226亿元的26个重点建设工程和总投资440亿元的19个储备工程,大力发展港口物流、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业,加快港口向贸易港转变,进一步提升外贸枢纽能级,助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二是建设高品质新港城。高起点谋划董家口科技新城开发建设,依托智慧港城综合体、上海交大先进材料产业园等项目,着力培植企业科技研发、中试基地等业态;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城市业态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商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进发展一批港航贸易、航运金融、中介服务类项目,增强对港口和临港产业的服务功能,不断吸引人才在董家口创新创业,促进居民就业致富,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养高品质新港城。
打造一流高效便捷营商环境新高地。一是创新服务企业模式。按照在谈项目、在建项目和已投产项目三条线,建立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企业机制,设立“企业专员”和“项目专员”,实行一个项目、一名指挥、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集成化管理机制。二是探索低效土地盘活。研究制定化工园区亩均效益评价意见,推进差别化政策执行。健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处置机制,实施收回再出让、招商再开发、先建再租赁等处置模式,推进7宗790亩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回收,争取年内完成5个制造业项目落地,投资强度和税收分别超过800万元/亩、200万元/亩。三是深入推进流程再造。围绕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做优营商环境,大力推行“首问负责”“一窗联办”“一网通办”“提前介入”以及承办、代办、协办、催办“4+4”的服务模式,探索将非行政许可事项纳入经济区审批大厅办理,将项目从落地到投产量化为26个服务流程,分2个区域6大类制定项目服务流程图,平均审批时限与原来相比缩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