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 孙桂华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反映了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关乎事业发展方向与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领导干部在从政过程中一般有四种价值追求:一是履职尽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人民的口碑,希望得到人民的支持、肯定和表扬;三是历史的评价,希望给后人留个好的评说;四是官位的提升,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提拔重用。这四种价值追求在领导干部心目中的排序,决定了一个领导干部在为官之路上追求政绩的不同指向。如果把官位放在第一位,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以下现象:对升官有利的就做,不利的就不做;容易做的就做,困难的就不做;看得见的就做,看不见的就不做;眼前得实惠的就做,后人得实惠的就不做。
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很多要办的事情,面对人民群众的期待,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先做,哪些事后做,抉择的标准就是看干部的政绩观。有了正确的政绩观,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观。
正确政绩观是衡量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的试金石
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更好地“做事”,官位,仅仅是用来推动事业、实现理想的支点和杠杆,他们“做官”“做事”时刻情系群众,处处为民谋利,这是正确的政绩观。但有的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做官”与“做事”的关系,政绩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导致患上“政绩急躁症”。这种错误政绩观的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显绩”,轻“潜绩”。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群众困难不是很关心。二是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三是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四是摆花架子,搞虚假政绩。五是不实事求是,乱上项目。六是避实就虚,拈轻怕重。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屑一顾”。
错误的政绩观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背离,其带来的后果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群众负担,伤害群众感情,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助长党内和社会上弄虚作假及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
一要调查研究摸实情。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调查研究要突出一个“实”字,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二要勤政为民办实事。要明确从政的根本落脚点是“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要开拓创新求实效。领导干部要具有创新意识,敢于直面矛盾、突破常规,努力把事情干成、干实、干好。
(作者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正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