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苍耳

  □潘盛国

  苍耳又名卷耳、苓耳,据说,因其叶子的形状像老鼠的耳朵,故有此名。苍耳名字很多,比如道人头、羊负来等等。在屈原的《离骚》中,苍耳的名字为“葹”。
  小时候,苍耳随处可见。墙脚路边、田间地头,都藏着它们的身影,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苍耳的果实苍子,形状如野生桑葚,略小一些,全身生满刺,样子像《水浒传》中霹雳火秦明的狼牙棒。读小学时,苍子是调皮男生捉弄女生的趁手工具——撒一把在女生的头上,看她们一边叫骂一边摘取,有时甚至还要请同伴帮忙,自己就会在一边嗤嗤地坏笑。
  大诗人李白也曾被小小的苍子捉弄过。李白寓居山东时,有一次去探望一范姓朋友,迷路误入乱草丛中。“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鲜衣怒马的李白,兴冲冲地访友,却遭遇如此尴尬,华贵的衣服上挂满了苍子。说是不惜,其实应该很心疼吧。
  更早的时候,苍子还可能给另一位大诗人屈原制造过麻烦。屈原被放逐,行吟于江边泽畔。“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倒霉的诗人,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长长的衣裳,衣裾拖在地上,很容易挂上苍子——这可恶的小东西可是无处不在的。这些苍子,和朝内那些摇唇鼓舌、诋毁诗人的奸佞,不是很相似吗?“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屋里积满菉和葹这样的恶草,我坚决离开,不待在这里。在屈原的笔下,苍耳竟被比拟成了奸佞,岂不冤哉!
  杜甫有一首诗《驱竖子摘苍耳》,其中说:“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大清早,晨星未落,杜甫就把儿子赶出去采摘苍耳,走多远、去多久都不管。苍耳不但可以治疗风疾,还可以做菜,把苍耳叶子和瓜薤等拌在一起,还有些橘子的味道呢。
  苍耳难道真如杜甫笔下那样好吃吗?不见得。经验告诉我们,好吃的蔬果一般也都好看,丑陋的植物则多不堪入口。这就像影视剧中的英雄大都浓眉大眼,坏蛋则总贼眉鼠眼一样。苍耳生得那么难看,味道一定好不到哪里去。杜甫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家境窘迫的他时有断炊之虞,能充饥即是美食。诗人夸张,不可当真。
  不知从何时起,竟然看不到苍耳了。在山中散步时,我仔细寻觅也未发现过。是沿海的岛屿不适宜苍耳生存,还是因苍耳无用,已经绝迹了呢?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