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街道凝心聚力推动城市更新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幸福胶南”
扮靓“城市面子”,做实“幸福里子”

已顺利完成回迁的胶南街道兰西安置区。
□本报记者 丁一 本报通讯员 赵帅 左梦雪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关乎经济发展,关乎城市宜居,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近年来,胶南街道聚焦产城融合和产业更新,服务民生改善和品质提升,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截至目前,该街道村改完成率达到20%,工业制造业占比达到75%。
今年,胶南街道以“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聚焦干部作风能力建设,凝心聚力抓项目征地、抓村庄改造、抓城市品质提升,在有力保障功能区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锻炼干部队伍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集约发展水平,确保干部作风能力提升“看得见”、各项工作“实打实”。
>>抓民生工程<<
擘画城市建设蓝图
村庄改造是推进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功能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胶南街道紧紧围绕服务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海洋高新区、西海岸交通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主动对接功能区规划,本着既尊重群众意愿又能够保障项目顺利建设、既维护群众利益又能够满足功能区发展需要的总体原则,坚持算总账、算大账、算民生账,全力保障“1个安置区建设、2个村同时回迁、5个村同步拆迁”任务进程,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和群众利益的共赢。
前期,针对静脉产业园投产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深入调研、仔细评估的基础上,胶南街道研究采用“先建后拆”的村改模式,主动提出将孟家洼子、李家洼子、姜家洼子、郭家小庄、黄山屯等5个村纳入村改计划,最大程度保障村民回迁利益,力争3年内实现1002户居民喜迁新居,从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为功能区发展和项目顺利推进减少阻力。
围绕陈家庄片区改造,胶南街道重磅规划“两中心、一商圈”布局,实施楼宇经济成长培育计划,沿凤凰山路精准谋划“百万平米工业楼宇聚集区”,以青岛弘元国际智能科技产业园为中心,规划建设工业新地标,建成后将着力发展卫星遥感信息技术、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业态企业,吸引以智能信息科技、精密电子、高端家纺、生物医药产业等为主导的新兴战略产业,聚力优化辖区产业布局,助推工业楼宇经济焕发新动能,城市更新稳步推进。
>>展一流作风<<
吹响城市更新号角
城市更新,干部要作为在一线、奋斗在一线。
胶南街道第一时间研究出台《基层组织工作规范实施细则》《推进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人员管理办法》《岗位待遇指导意见》《关心关爱社区干部办法》等配套干部使用管理机制,正向激励、反向监督、定向关爱,创新“三向并行”机制推进基层干部主动作为,在村居改造、村庄回迁等攻坚工作中以实干彰显担当。
在郭家小庄拆迁协议签订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多的不利局面,胶南街道专门成立工作专班,每天从早6时到晚6时进行现场清点,晚上加班加点制表并第一时间进行公示,通过统筹协调、压茬推进,仅用3天时间就实现签约率99%,跑出了胶南街道村改签约的新速度。
胶南街道还充分发挥党工委“指挥部”和党员干部“主力军”作用,顺利建成了新区体量最大的农民经济适用房——幸福社区,可安置1344户居民;兰西安置区也顺利分房,244户居民住上了新房。胶南街道在推动工程建设的同时,建立了安置区跟踪服务机制,根据居民需求,同步推进学校迁建以及文化活动场所、医疗卫生设施配套等,打造了新区“安置区建设新样板”。
>>亮为民真情<<
打造百姓幸福家园
城市品质提升,是“幸福胶南”的新内涵和新表达,既要开拓生活新空间、营造居住新环境,还要加强村庄治理、打造绿化新景观。今年以来,胶南街道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组织开展“清脏治乱”集中整治攻坚、“拆违执法风暴”等行动,同时转变考评方式,每月进行一次集中观摩评比,制定“奖十罚五”“红蓝牌奖惩”一揽子制度,“每周调度、每月考核、当月兑现”,实打实推动城市“面子”改造,让城市既有“高颜值”,又有“好气质”。
城市有机更新,居民是参与者和受益者。胶南街道通过做实德育银行项目,将环境卫生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特色文化和社区治理协同推进,取得综合实效;在先期曹戈庄试点效果突出的基础上,广泛推广人居环境治理“胶南模式”,真正实现“户集村收、分类投放、集中转运”的垃圾处理方式和街道、网格、农户、居民“四方联动”的卫生保洁模式,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让广大居民切实感受到了攻坚行动带来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