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村志不应缺席
□ 许衍刚
聚族而居,蔚然成村;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许家村历经近400年沧桑。编修这部村志,既是为许家村人留存一份集体记忆,也为追溯黄海之滨这个普通村庄的变迁,折射时代之光。
“记住乡愁”,村志不应缺席。以往村事皆口口相传,鲜见文字记载,自家祖先三代以上就无从详述。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每年都有拆迁建设,一些有数百年历史积淀的村庄随之消失。把村里的前情现状载入村志,可以让继续在这里生活的人、从家乡走出去的人及其子孙后代,了解村庄根源,不忘先辈艰辛,知道自己的来路。
村志的价值并不限于一村之内。许家村虽然只有百多户人家,其发展变迁也与国运大势同频共振。尤其是1946年后的70多年,党和国家各时期的大政方针贯彻实行,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机械化、城市化等大事件,无不在这方土地上留下深刻印记。政令行天下,实情在基层。社会发展大历史的许多细节蕴含在村庄小历史当中。《许家村志》编成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追昔抚今,令人感慨万千,许家村人的好日子来之不易。鉴往知来,弄清一个村庄的变迁始末,有助于加深国情认识,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许家村志》遵循地方志编纂的基本章法,致力于社会变革大背景下的微观叙事。村庄是乡村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村志的书写重点在村户。这就需要从宏大处着眼,在细微处用功。我们试图以刨根问底、“解剖麻雀”的耐心采访挖掘,既反映村庄建设、生产经营、村民生活等目所能见的变迁,又记述族群繁衍、人口迁移、思想观念等深层变化,并注重数据佐证、图文互补。一部村志对于当下和今后相关研究者的参考价值,或许就在对村事民情的翔实记述之中。
《许家村志》的编纂出版得之于天时,成之于人和。天时,是党和国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山东省就乡镇村志编修下发文件,黄岛区制定推进方案,在“盛世修志”的大背景下本志得以立项。人和,表现在许家村人对编修村志的满腔热情。许家村素有“文化庄子”名声,本村人写本村事,可谓一草一木长相知,一枝一叶总关情。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80后”“90 后”新生代,无论常住村中,还是移居外地,凡修志所需,都不辞辛劳热情相助。这部村志,是村内村外的许家村人用5年多时间齐心协力完成的一项文化工程,凝结着老中青几代人的心血。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梳理许家村的历史,崇德尚文、耕读传家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自近代百多年来,虽身居僻壤但矢志向学者络绎不绝。《许家村志》单列办学育人篇,以较多笔墨、图片记述此事,不仅是对先人功德、绍承有续的回望,更是感动于这种尊师重教、人才迭兴的文明传递。书越读越多,路越走越宽。世代生活于此、终老于此的许家村人,辛勤建设守护着自己的村庄,用汗水滋养着这片土地;读书为径,一茬茬走出去的许家村人,无论足迹有多远、岁月有多长,总有一种精神血脉牵系在家乡,终生不能忘怀。一部村志虽不能展现许家村历史的全部,但开启了一个窗口。期望这个窗口能让今天的、后世的许家村人,多一些回望,得一些启迪,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本文为《许家村志》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