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三中
□刘建林
1993到1996年,我在胶南三中求学,那是一段令人终生难忘的时光。
当年,从王台最好的中心中学能够考上三中并不容易,一个班只能考上十个人左右。在三中,我被分到了高一三班,班主任刘老师刚大学毕业,我们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
开学后,我生平第一次住校、过上了集体生活。当时,宿舍是上下铺,总共住了十来个人。由于宿舍与厕所只有一墙之隔,所以每天厕所里的臭味都会飘进宿舍。那时候冬天很冷,水龙头经常被冻住,我们就没法洗脸、洗刷饭盒。宿舍里也没有暖气,地上滴水成冰,记得我当时盖了三床被子,还是感觉冷。
我们宿舍划分成几个小组打饭,每天由两个同学去排队,把整个小组的饭菜打到宿舍来。具体做法是:用一个洗脸盆盛馒头,用一个水桶盛粥或者菜。菜按照质量可以分为粗菜和细菜两种,那个时候粗菜大概是两毛钱一份,细菜五毛钱一份。即便这样,能吃得起细菜的同学也是寥寥,很多同学连粗菜都舍不得吃,一包海带丝都可以吃一个周。
入校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军训。军训持续了一个周,主要是练习立正、稍息、齐步走、正步走、敬礼等,军训的最后一关是打靶,我们生平第一次摸到了枪,体验了实弹射击。
军训结束后,就进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这些家不在王台镇上的同学,都需要住校,一个月才能放假回家一次。日复一日的生活无疑是单调压抑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但我们每个同学都很懂事,经常会想到自己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非常不容易,所以都立志要考出去,这成为了我们刻苦学习的源动力。
三年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同宿舍的体育生,他为人真诚热情,跟我关系很好,我们甚至共用一个碗吃过饭。当时,体育生在全校是属于明星般的人物,每次开运动会,他们就会大出风头。这个同学擅长投掷标枪,长跑也很厉害。每次他训练回来,晚上睡觉前总会说饿,我就把我的一些干粮拿出来给他充饥。遗憾的是,他在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突然得病去世了。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同学当场流下了眼泪。可能是受到他的人格鼓舞的原因,尽管缺少了这个运动健将,我们班竟然在后来的运动会上取得了全校第一的成绩。
再说说三中的老师吧。记得夏天最热的时候,教室里没有空调和风扇,俨然一个大蒸笼,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时不时拿出毛巾来擦一下汗水。天还没亮时,班主任就会早早起床,跟着我们一起跑操。晚上熄灯后,他们还得去检查学生宿舍,然后才回家。老师们每周只能轮休一天,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在这三年中,他们与我们共处的时间远比我们的父母多。
教英语的薛老师,说自己18岁就教书了,教我们之前已经送过很多届毕业生,这令我们钦佩不已。教数学的刘老师,上晚自习给学生讲题时,总是让学生把凳子给他,他坐着讲我们站着听,我们也认为先生就应该是这样子。高三的那个冬天,他为我们去油印试卷,说在印刷厂里待了几个小时,鞋子都冻透了。高三班主任宫老师教物理,动手能力很强,每次学校开会的音响设备都是由他负责布置的。
高三后期的生活更加快节奏,我们也几乎都麻木了。曾经有那么一两个月,几乎每天都要考试。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我们每天都要做大量模拟试题,然后一遍遍地记忆课本上的知识点。那种紧张的生活,多年之后仍然会出现在我的梦境之中。但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也让我在上大学之后,无论学习什么课程,都能很快地掌握它的内容。
在离开三中的日子里,我常常想,我们究竟在三中得到了什么?首先在这三年中,我的个子长高了——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但三中的艰苦训练却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再就是,三中的集体生活让我们学习了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与老师相处,如何与人为善,如何真诚对人、坦然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吃苦,什么是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