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自2007年以来,退伍军人杨同文在月季山南坡累计义务造林2000余亩,栽植树木十余万棵

15年不辍!造林“愚公”让荒山变青山


  造林“愚公”杨同文
  □本报记者 李宛遥 逄丽杰
  本报通讯员 董璇    

  他是一名退伍老兵,有着27年的戎马生涯;他还是一名大山深处的护山人,15年如一日,持之以恒追逐心中的绿色梦想,使荒山披上了绿装,造就了一片苍翠的林海——他,就是铁山街道杨家山里墩上村的75岁老人杨同文。
  “我是1968年入伍的,入伍以后到北海舰队石岛巡防区当通讯兵。”杨同文回忆说,“当时石岛外海有两座海岛,其中一座岛上有国际航标灯塔,如果遭破坏会造成国际影响。为了给守塔部队保证通信联络,那时我经常划着小舢板到岛上修海底电缆。记得有一次,舢板被大风吹翻,我整个人和设备一并落海,幸亏渔民及时发现救了我。”
  据了解,入伍后,杨同文跟随部队辗转多地,先后立功多次。从十几岁离家入伍到六十岁转业退休,这位本应在家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却跟荒山较上了劲。
  “小时候我在乡下长大,对家乡感情很深,那时家乡鸟语花香、树木参天;退休后,回家看到儿时的绿水青山因为两次山火和常年无人看管以及过度放牧而变成了荒山,我就有了回乡开荒造林的念头。”习惯了军旅生活的杨同文,不想赋闲养老,只想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
  “开始造林的时候,那里只是一片荒山,什么也没有;如今我守了十几年,树都成活了。”杨同文指着远处繁茂的山林说道。
  起初,荒山条件恶劣,没水没电没房没路,工作无法开展,令杨同文很是发愁。他便找人在山上搭了几间草屋,住了进去。山上没电,他带头装上风力发电设备;山上没水,他带头挖水池,将渗出的山泉水积攒起来;山上没路,他就带头今天修一段,明天修一段,五年时间修出了一条上山路。由于资金短缺,种树这事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老伴和女儿的支持。
  原来,靠退休金生活的杨同文,花光了所有积蓄以及老伴的退休金,并卖掉了家里全部的两套住房,还开口向两个女儿借了百万余元,每个月他的退休金一到账,他就立刻将钱投到山上……据统计,2007年以来,杨同文在月季山南坡累计义务造林2000余亩,栽植松树十几万棵,樱桃、杏树、桃树、山楂等果树两万余棵。
  有成功的喜悦,自然也有失落和沮丧——遇见雨水大的年份,治理好的山会垮塌,长好的树会被掩埋,可即便这样,杨同文也没有放弃,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总是激励他:大不了从头再来!他不断地修复,不断地植树,尽全力维护这片青山绿水。
  “山是故乡翠,月是故乡明。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军人,村民欢迎的事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杨同文说。一年365天,只要没有其他事情,他都会在山上带领工人开山拓土、引水筑路、打坑栽树。
  由于常在山上走,摔倒、滑倒对于杨同文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甚至曾从一个大石崖上摔下来跌断了骨头。可短暂休息后,杨同文打着石膏、拄着双拐又上了山。
  “看不见大山,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回村植树虽然辛苦,但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的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杨同文说道。
  十五年的时间,曾经寸步难行的废弃荒山,变成了山顶花园。如今的月季山,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望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林木,杨同文笑着说:“我现在带的‘兵’比以前多。我和它们一起站岗,一起守护家园。我会继续干下去,不仅我要继续干下去,我也会动员后人继续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
  响应党的号召,咬定青山,排除万难,杨同文用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完美诠释了新时代“愚公”精神。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