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海关查检一处机检审像科邱明明——
十年“为国把关”,见证查验升级

邱明明(左)和同事开展智能审图业务。
□田旭刚 摄
□本报记者 丁晓慧
本报通讯员 张逸雷 刘晶
东方欲晓,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依然灯火通明,一片忙碌。
“我到黄岛海关参加工作以来,除了特殊情况,晚上这里就没熄过灯。无论白天黑夜,这里一直处于繁忙状态。”黄岛海关查检一处机检审像科副科长邱明明说,10年来,她与黄岛口岸的同事们一起见证着海关事业的不断变革,以及外贸事业的蓬勃发展。
2012年,邱明明来到青岛港前湾港区从事进出口集装箱货物查验工作。当时,由于港口范围不断拓展和腹地经济持续增长,港口业务日益繁荣,海关查验工作量也不断攀升。“现场查验科室分成7组,分头派单验货,晚上还要有1组加班验放货物。那时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一回到宿舍,倒头就能睡着。”邱明明说。
海关查验的目的是为了验核进出口实际货物与申报单证信息是否一致,维护口岸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秩序。面对业务量持续增长和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2012年起,黄岛海关实施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企业进出口业务办理更加便捷高效。经过改革,原来柜台上堆积如山的单证,变成了电脑系统里点点鼠标就可以审核的数据流,既方便了企业,也方便了海关关员。
2015年,邱明明由人工查验岗位调至机检审像岗位。所谓的机检审像,就是用大型X光检查设备对集装箱进行扫描检查,扫描图像后,通过图像分析判断进出口货物是否存在夹藏、伪报等风险。这种非侵入式的查验模式,让海关关员不用开箱,即可对货物进行“透视”检查,大大提高了货物的通关效率。
邱明明每天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一张张X光检查片中寻找违规违法的蛛丝马迹。为此,周围的同事都笑称她为“邱大夫”。
机检设备的运用,让海关走上了科技赋能发展的快速路。经统计,原来单个标准集装箱人工开箱搬倒货物查验的平均时间为38分钟,而采用X光检查系统,时间可降至5分钟。在这个岗位上,邱明明和专家团队以“管得住,通得快”为目标,不断打磨提升专业技术,攻克了牛皮固废碎料和整张皮图像甄别、夹藏位置精准标注等多个技术难题,“诊断”水平越来越高。
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成投产。这是全球最先进、最高效的全自动化码头。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不断提升,也对海关监管提出了“顺势监管、快速验放”的需求。
当年11月,黄岛海关开展智能审图试点。由此,机检审像由人工审像跨越到智能审图时代。
智能审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应用,审像业务不仅可以24小时稳定在线,而且时间由5分钟压缩至10秒钟,识别率也更高。通过智能审图,邱明明和同事连续查获了特大濒危海马干走私案、出口木炭走私案等。
如今,先期机检和智能审图的结合已成为海关监管的利器。邱明明和同事还在智能审图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先期机检、船边直提”模式改革,实现了物流流程再造,进口货物卸船后顺势经过先期机检设备进行非侵入式筛查,机检直放的货物可以直接从码头前沿提离。利用该模式,每箱可压缩通关时间5小时,节约物流成本600到1000元。
为便利查检业务办理,黄岛海关还开发上线“云港通智慧查验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海关、查验代理、港务调度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港务、查验、物流业务一个平台办理,打造出全新的口岸智慧查验模式。
“十年查验路,我们仿佛在翻越一座座山丘。”邱明明说,无论是人工查验,还是对着图像分析研判的智慧查验,都是在“为国把关”。“变化的是工作场地、工作模式,不变的是我们作为一名基层海关关员强监管、优服务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