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路大夼至宝山段大中修工程开工,计划11月底建成通车
创新施工工艺助公路“延年益寿”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本报通讯员 李国华
2月10日,在宝山镇瓦屋村黄大路大中修施工现场,一台大型铣刨机正对原路面实施铣刨作业,长长的伸展臂不停地向空中吐着废旧料,精准地撒落在运输车上,工人们则在各个岗位上紧张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图景。至此,列入新区2023年17件民生实事项目的省道S215线黄大路大夼至宝山段大中修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据了解,黄大路已通车运营10余年,由于路面沥青老化、车辆荷载反复作用,导致路面损坏严重。区交通运输局积极争取市级资金支持,适时启动了黄大路大中修工程。
工程起点位于灵珠山街道大夼村,终点为宝山镇黄大路与县道铁栾线交叉口。路线全长15.222公里,双向四车道,路面宽度20米,路基宽度21.5米,为国家一级公路,设计行车时速60公里。其中有8.579公里路段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修复,6.643公里路段采用全沥青耐久路面进行修复。整个项目总投资20021.49万元,计划11月底建成通车。
项目聚焦打造长寿命耐久路面示范路段,努力缩短大中修周期,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区交通运输局重点工程办工作人员孟庆军说:“大中修工程投资数额大,群众关注度高。我们组织精干人员成立项目办,认真履行现场管理职责,落实人员分工与岗位职责。全体人员坚持力量下沉一线,把服务与保障送到施工工地,全力解决施工环境营造、机械调度、材料运输等难题。”
黄大路大中修工程在施工工艺上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施工。黄大路是山东省首条在普通国省道上采用全厚式沥青路面实施大中修的道路,创造了路面各结构层首次均采用沥青混合料铺筑的范例,是落实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中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翻一番要求的具体体现。
这种施工方式,道路使用寿命可达30年以上,是传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寿命的2倍以上。这一提升公路路况、缩短养护周期的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可在全省范围内予以复制推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路面疲劳裂缝的产生,把道路常出现的病害问题限制在路表。
区交通运输局重点工程办主任丁守运说:“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全厚式沥青路面只需针对性地对上部层位结构做出适当修补或更换,不需要整体性重新铺筑。快速铣刨表层沥青并铺设新的上部结构层,既可以节省资金和养护成本,也能减少路面修复时间以及对交通的影响。”
黄大路大中修工程完工后,将彻底清除影响行车安全和道路畅通的路面病害,路面使用性能得以恢复,大大提高道路行车条件、路网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对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服务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施工单位中建八局已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高水平施工团队,积极推进项目科学化管理,充分整合参建各方资源,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目前,压路机、摊铺机等机械设备30余台套已陆续到位,筹备沥青、碎石等原材物料1.2万吨。我们将发挥铁军精神和专业优势,精心施工、一丝不苟,为新区经济发展及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中建八局项目部施工负责人王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