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中国主张

  □刘在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创造性地彰显了人类现代化的中国主张。
  纵观整个人类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演进。自十五世纪开始,世界上一些国家就渐次开启现代化进程。但是,目前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加起来也不超过10亿。尽管如此,“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还是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许多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模式都趋向于西方化,结果,不是搞得人民穷困潦倒,就是把自己的执政位置弄得摇摇欲坠。有些执政党,甚至还因此“人亡政息”。这充分证明,现代化虽然肇始于西方国家,但绝不等于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发展模式绝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
  难道,仅仅是后发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走不通吗?事实上,那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自己开创的所谓现代化道路也走不下去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存在致命缺陷。从西方式现代化来看,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直接决定了其实现路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对外掠夺,即对其他国家肆意侵略、大肆掠夺;二是对内盘剥,比如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大搞种族灭绝,霸占原住居民的资源和财富,英国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将农民手中的土地强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里。很明显,西方式现代化的这种实现路径,与人类的文明进步背道而驰,既不得人心更无法持续。
  为了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中国主张,一方面是为了与西方式现代化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中国摒弃西方式现代化的鲜明立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鲜明地提出现代化的中国主张,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现代化模式。放眼世界,现代化概念和实践虽然源起于西方,但现代化从来就不是西方的专利。许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自身特色,全盘西化没有出路。
  具体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我国提出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10年之后的1964年,我国把四个现代化调整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又把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化为“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进一步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独立成章、系统阐释、全景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五个方面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鲜明特色,不但科学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而且必定会对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预见,中国式现代化尽管是中国式的,但其影响是世界性的。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新的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将彻底改变整个世界对于现代化的固有认知。时值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使得现代化进程又一次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因此,人类现代化何去何从,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无法回避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基于这样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明确提出了人类现代化的“五点主张”: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树立守正创新意识;弘扬立己达人精神;保持奋发有为姿态。“五点主张”的提出,为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进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注入坚定信心与思想力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现代化的征程难免遭遇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正高级讲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