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区关港联合创新三年以来累计推出50项创新举措,其中24项获省级及以上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赋能,释放发展活力

  □记者 刘腾 报道
  本报讯 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青岛自贸片区在引领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5月8日,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区关港联合创新三周年工作成效,谋划2023年联合创新重点项目,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三年来,区、关、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打造口岸便利化营商环境、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港航综合服务能力,累计推出50项创新举措,占青岛自贸片区创新举措总量约20%。其中,24项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复制推广,占比约45%。
  “区关港”联合创新实验室为区关港联合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相继诞生了保税铁矿混矿“随卸随混”监管新模式,集装箱进口“船到直提”、出口“抵港直装”,进口矿产品“船船直转”、“船铁直转”、水水中转智能管理新模式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联合开展了国际船舶登记、提升RCEP服务能力等近10项课题研究。
  关港双轮驱动查验作业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政府、海关、港口、企业等各主体、各环节串联,通过精简海关查验环节、关港协同作业等手段,提高海关监管效能和港口综合作业效率。“云港通”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注册企业1830家,2022年预约查验7.2万票、18.8万箱,同比增长11.3%,累计无接触查验31.6万自然箱,节省费用超4000万元,海关整体查检作业时间实现前推后移,货物港口作业时间平均提速2小时。
  “山港一港通”作业新模式,实现支线启运港与干线出境港之间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支线港通关周期缩短1至2天,内陆集装箱货物舱位预留、抵港直装,操作成本每箱节约800-1000元。今年一季度,通过该模式完成货物出运9100标箱,为企业节约费用700多万元。
  携手合作的三年,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量节节攀升,年均增长4.3%、8%,到2022年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港。今年一季度,青岛港生产经营延续三年来的良好势头,继续高歌猛进,货物吞吐量完成1.6亿吨、集装箱完成662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4.2%、12.2%,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中,双双实现进位争先。
  制度创新赋能下,青岛自贸片区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外贸进出口年均增幅27.3%,占青岛市比重由16.5%提高到22%;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51%,占青岛市比重由4.1%提高到16.3%;青岛港吞吐量连续三年保持稳定增长,海铁联运箱量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山东港口青岛港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居东北亚之首,综合评价位居世界一流港口前列。
  围绕抢抓制度型开放新机遇,推进更高标准的贸易、运输自由化便利化,2023年,区关港学等多方联合,将重点推进深化区港物流一体化监管改革、推动“关港通”功能再升级、深化新型跨境易货贸易模式探索、做大做强保税燃料加注业务等十二项创新项目。
  面向未来,青岛自贸片区将继续与海关、港口、院校等各方凝心聚力、精诚协作,深入贯彻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推动高层次创新;进一步深化三方合作机制,加强制度性障碍突破能力,聚焦数智化、智慧化领域,促进更高水平开放;聚焦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沿黄流域辐射带动以及经济新生态培育,加快高质量发展。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