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自贸片区以包容审慎监管打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型执法助企业减压力增活力

  □本报记者 刘腾

  青岛自贸片区市场监管部门近日接到举报,某公司在自有网站简介中使用“高新技术企业”字样,涉嫌虚假宣传。经调查,该企业违法行为属实,但考虑到当事人是初次违法,仅在自有网站进行发布,危害后果轻微,且该企业负责人积极配合调查并及时改正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柔性执法对当事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这是青岛自贸片区创新开展服务型执法的又一典型案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实行事前“体检式”服务、事中“手术刀式”执法、事后“康复式”回访,为企业“减罚款、减负担、减困扰”,让创新创业主体感受到行政执法的温度和服务速度。

  诉求快速响应、风险预警
  为企“减困扰”

  在“体检式”服务中,青岛自贸片区充分发挥行政指导作用,积极为经营主体搭建发展、维权平台。在提高投诉举报办理解决率上下功夫、求实效,充分利用投诉举报数据资源进行“靶向”精准分析,聚焦重点类别、领域及时干预,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据悉,片区今年共受理产品质量、消费维权、广告等领域投诉举报1680件,挽回消费者经济损失近4万元。
  同时,青岛自贸片区结合公众关注度高的放心消费、产品质量等领域,汇集专家资源入企开展服务指导、风险排查,对监管中发现的共性和苗头性问题,通过提醒、建议帮助企业研究对策、排除隐患,做到指导在前、服务在前、警示在前。

  创新包容审慎、轻微免罚
  为企“减罚款”

  青岛自贸片区还创新“手术刀式”执法,给予企业容错空间,让企业感受执法的温度。
  据悉,片区统一执法办案尺度,强化免罚后续监管;加强不予处罚案件的审核,防止处罚畸轻畸重、同案不同罚情形的发生;加强整改完成后的复查和日常检查,形成免罚、整改、规范的工作闭环。
  此外,片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联动的服务型执法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服务型执法,将服务型执法覆盖面拓宽至多个领域,与海关、税务、消防、公安等驻区单位联合形成“9+5”跨区域、跨部门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推进行政执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创新制定精准有效、更具可操作性的务实举措,实现行政执法科学、精准、高效。

  深化信用赋能、助企塑信
  为企“减负担”

  对于事后“康复式”回访,片区一方面开展行政执法回访服务,对当事人上门提供一对一法律服务和合规指引,引导当事人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今年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市场监管领域累计办理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案件10起,为市场主体免除罚款金额100余万元。
  另一方面,片区建立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快办机制,实行“承诺制”修复、“加速度”办结、“全覆盖”解答、“多维度”宣传等6大类信用修复举措,设立信用修复工作室,推出首批信用修复专员,构建了“放管结合、宽严相济、进退有序”的信用监管新格局,助力经营主体“满血复活”,重回发展“快车道”。今年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共为600余家次企业提供信用修复指导服务。
  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继续推进服务型执法,不断探索拓展免罚领域,积极回应经营主体关切、更大程度释放经营主体活力,以包容审慎监管助力片区打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